学习方法:了解历史考什么

一、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
在文科学习中,尤其是历史学科,阅读理解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的考试阅读量逐渐增大,这不仅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挑战。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读过一遍却毫无感觉,那么他们在文科类学科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课本,更是读史料、读题干。中高考题,特别是高考题,十分注重对文本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很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做到“稳、准、狠、快”。具体来说,当我们在考试时审题,必须迅速抓取出“谁,什么时间,什么背景,出于什么目的,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这几条关键信息。
这种快速而准确的阅读技巧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还能为后续的答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当有意识地多读题,限定时间快读题,并且用考试的态度做题。通过反复练习,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一种敏锐的直觉,能够迅速捕捉到题目中的核心信息,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此外,多读一些课外的历史书籍和文章也有助于拓宽视野,增强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理解能力。
二、知识迁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
除了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也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知识迁移,就是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历史学科中,这一点尤为重要。一方面,学生需要能够在学科内部迅速找到教材上的知识与题干之间的潜在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文史不分家,语文功底特别是文言文功底对历史学科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缺乏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面对史料原文时可能会难以深入理解材料内容,进而影响答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举个例子,当我们遇到一道关于古代制度变迁的题目时,不仅要熟悉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需要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进行综合分析。这时,如果我们具备了良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史料中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好地解答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三、多角度、多层次阐释问题的能力
学历史,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阐述”。这意味着在回答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或一个原因。例如,在解释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时,我们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只写一个原因。同样地,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也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全面论述,避免片面化。
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更好地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找到了关键点并对应上知识点后,如何总结答案并写到试卷上也是一门学问。
不同的表述方法虽然思路相同,但得到的分数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文字表述的答案除了要多角度、多层次,还要特别注意规范性。规范性意味着将对应的知识点准确无误地写出,认真对应材料,一条信息对应一个知识点,绝不含糊。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个重要的能力是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历史现象谈感想、谈体会、谈认识。它考察的是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演绎归纳能力等多种综合素质。
例如,在讨论某个历史事件的影响时,学生需要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确保论据和结论之间具有严密的因果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提升这一能力:
1. 明确问题:首先,仔细阅读题目,确保完全理解问题的核心和要求。
2. 收集信息: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包括教科书、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尽可能多地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背景信息和数据。
3. 构建框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构建一个清晰的论证框架,确定主要论点和支持论据。
4. 撰写草稿:按照框架逐步展开论述,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连贯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5. 修改完善:完成初稿后,仔细检查语法错误和逻辑漏洞,确保文章结构合理、论证有力。
通过不断练习和反思,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历史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更是一个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程。通过对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多角度多层次阐释能力和论证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同时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既懂历史又善于思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