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主观题的解题方案

在高考政治的备考过程中,主观题的解答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之一。这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政治主观题,本文将详细介绍解题的一般思路、审题和答题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力求为考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案。
一、解题的一般思路
1. 读题
解答主观题的第一步是仔细阅读题目。这一步看似简单,但却是至关重要的。读题不仅仅是浏览一遍题目,而是要通过多次阅读,确保对题目的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心。考生需要明确题目的背景信息、设问的具体要求以及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只有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解答。
2. 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
审题是解题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分为三个部分:审设问、审主体和审材料。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 审设问:设问是题目中最直接的要求,明确了考生需要回答的内容。首先,要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意图,即题目要求运用哪些知识点进行解答。其次,要分清设问的类型,常见的设问类型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怎样体现”。不同类型的问题决定了答案的结构和内容。
例如,“是什么”类问题通常要求简明扼要地陈述事实;“为什么”类问题则需要深入分析原因;“怎么样”类问题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而“怎样体现”类问题则要求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 审主体:设问中往往涉及多个主体,如国家、政府、企业、个人等。不同主体的行为和言论会直接影响答题的方向。因此,考生需要明确题目中的主体是谁,他们的行为和言论是什么。这一步骤有助于进一步细化答题的角度和层次,使答案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
- 审材料:材料是题目提供的背景信息,其中包含了大量有用的信息。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提取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这些信息不仅是答题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作为答案中的“材料语言”直接引用。审材料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验证之前对设问和主体的理解是否正确,同时为进一步联想相关知识提供线索。
3. 联想(教材知识、时政知识)
在完成审题后,考生需要根据设问和材料中的信息,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教材知识和时政知识。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保答案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考生不仅要回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还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政策动向,使答案更具时代感和说服力。
例如,如果题目涉及经济政策,考生可以联想到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如《十四五规划》中的经济目标和发展战略。
4. 撰写提纲
提纲是组织答案的蓝图,它可以帮助考生理清思路,确保答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在撰写提纲时,考生不需要写出完整的答案,只需列出每个要点的提示性字词。提纲的作用在于提醒考生在正式作答时不要遗漏重要信息,并且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例如,对于“为什么”类问题,提纲可以按照“背景—原因—影响”的顺序进行排列。
5. 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一步是组织答案要点。答案应该由教材语言、材料语言和时政语言有机结合而成。教材语言是指课本中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观点,它们为答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材料语言是指从题目材料中提取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可以直接引用,增强答案的说服力;时政语言则是指与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表述,它们可以使答案更具现实性和前瞻性。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答案要点不一定非要包含三种语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合。
二、审题要求
1. 审设问
设问是题目最直接的要求,明确了考生需要回答的内容。首先,要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意图,即题目要求运用哪些知识点进行解答。其次,要分清设问的类型,常见的设问类型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怎样体现”。不同类型的问题决定了答案的结构和内容。
例如,“是什么”类问题通常要求简明扼要地陈述事实;“为什么”类问题则需要深入分析原因;“怎么样”类问题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而“怎样体现”类问题则要求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2. 审主体
设问中往往涉及多个主体,如国家、政府、企业、个人等。不同主体的行为和言论会直接影响答题的方向。因此,考生需要明确题目中的主体是谁,他们的行为和言论是什么。这一步骤有助于进一步细化答题的角度和层次,使答案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
例如,如果题目涉及政府的经济政策,考生需要明确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从而更好地回答问题。
3. 审材料
材料是题目提供的背景信息,其中包含了大量有用的信息。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提取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这些信息不仅是答题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作为答案中的“材料语言”直接引用。审材料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验证之前对设问和主体的理解是否正确,同时为进一步联想相关知识提供线索。
例如,如果材料中提到某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考生可以在答案中引用这些信息,使答案更具说服力。
三、答题要求
1. 联想相关知识
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后,考生需要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
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例如,如果题目要求分析某项政策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考生可以从政策的背景、目标、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材料中的具体事例,使答案更加丰富和具体。
2. 拟写提纲
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提纲的作用在于提醒考生在正式作答时不要遗漏重要信息,并且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例如,对于“为什么”类问题,提纲可以按照“背景—原因—影响”的顺序进行排列,使答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 组织答案要点
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教材语言是指课本中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观点,它们为答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材料语言是指从题目材料中提取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可以直接引用,增强答案的说服力;
时政语言则是指与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表述,它们可以使答案更具现实性和前瞻性。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答案要点不一定非要包含三种语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合。
例如,在回答有关经济政策的问题时,考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经济学原理,引用材料中的具体数据,再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使答案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意义。
四、实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解题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假设有一道题目如下: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为何要推动绿色发展,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
材料: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状况逐步改善,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据统计,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居世界首位,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依然严峻。为此,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解题步骤:
1. 读题:通过多次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分析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因,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材料中提到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 审题:
- 审设问:题目要求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问题,即分析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因并提出具体措施。
- 审主体:题目中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行为是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 审材料:材料中提到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国家目标是答题的重要依据。
3. 联想相关知识:
- 教材知识:结合教材中的环境保护理论,如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等。
- 时政知识:结合当前的环保政策,如“十四五规划”中的绿色发展目标。
4. 撰写提纲:
- 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因:
- 环境压力
- 经济转型需求
- 国际责任
- 实现绿色发展的措施:
- 政策支持
- 技术创新
- 公众参与
5. 组织答案要点:
- 原因: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其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迫切需要绿色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后,作为全球大国,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国际责任,推动绿色发展是我国履行国际承诺的具体体现。
- 措施: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首先,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其次,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遵循解题的一般思路和具体要求,考生可以有条不紊地解答主观题,确保答案既符合题意又具有较高的质量。
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解答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和具体要求,考生可以在考试中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主观题,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