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高一必修知识点:神奇的货币

政治高一必修知识点:神奇的货币

2025-08-09
政治高一必修知识点:神奇的货币

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时期,是学生们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仅为未来的高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因此,掌握好每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政治高一必修知识点——神奇的货币”展开详细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又有趣的经济现象。

1. 什么是商品?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商品。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定义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它具备了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例如,一件衣服可以保暖,一辆汽车可以代步,这些功能都是它们的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是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的,因为没有人会购买那些毫无用处的东西。

价值则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换句话说,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无论是手工制作的手工艺品,还是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只要它们都消耗了一定量的劳动,就具有相应的价值。这两个属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对立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统一与对立”来概括。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统一性体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方面,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商品就无法形成价值。例如,一块没有任何实际用途的石头,即使花费了大量的劳动去挖掘,也无法成为有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是不存在的。

如果一个物品虽然有用,但并没有耗费任何劳动,那么它也不能被称为商品。例如,自然界的空气,尽管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但由于其获取不需要付出劳动,所以不被视为商品。

对立性则体现在任何人都无法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对于生产者而言,要想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也就是说,生产者必须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

例如,当我们在超市购买一瓶矿泉水时,我们支付了它的价值(价格),从而获得了它的使用价值(解渴)。这种交换过程体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对立关系。

3. 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极大地简化了商品交换的过程。那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呢?实际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意味着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但它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可以用来衡量其他所有商品的价值,并且可以作为媒介促进商品之间的交换。

货币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两个: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用货币来表示商品的价格。例如,一件衣服标价50元,这里的50元就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值,从而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

流通手段则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在古代,人们直接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这种方式被称为物物交换。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物交换变得越来越不方便,于是货币应运而生。现在,当我们去商店购物时,只需要用货币支付即可,而无需再携带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这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4. 商品商品与商品货币商品两个不同公式的区别

为了更好地理解商品交换的过程,我们可以引入两个公式:商品—商品和商品—货币—商品。

商品—商品是指直接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例如,农民用粮食换取布匹,工人用手工艺品换取生活用品。这种交换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找到一个愿意用自己需要的商品交换另一方所需商品的人并不容易;其次,物物交换无法精确衡量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容易导致不公平的交换。

商品—货币—商品则是现代经济中最常见的交换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商品首先被卖出去换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所需的其他商品。例如,农民先将粮食卖给收购站获得货币,再用这笔钱购买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这种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通过货币准确衡量商品的价值,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5.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在金属货币时代,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总额是指市场上所有待售商品的价格总和。一般来说,商品价格总额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大。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上涨,市场上的货币需求量自然会增加。反之,在经济衰退时期,商品滞销,价格下跌,货币需求量也会相应减少。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意味着每一单位货币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交易,从而减少了对货币总量的需求。相反,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则需要更多的货币来维持相同的交易量。例如,在电子支付普及之前,现金交易较为普遍,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

而如今,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货币流通速度显著提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相应减少。

6. 为什么说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好的?

纸币作为一种替代金属货币的信用工具,其发行量的控制至关重要。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纸币发行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当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数量超过实际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时,每单位纸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就会减少,从而引起物价上涨。例如,在一些国家历史上曾出现过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严重,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通货膨胀不仅降低了人们的购买力,还可能导致投资环境恶化,阻碍经济发展。

纸币发行过少则会引起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的纸币不足时,购买力下降,消费需求减少,企业订单减少,进而导致生产规模缩小,失业率上升。此外,物价下跌会使债务的实际负担加重,进一步抑制消费和投资,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货紧缩案例,当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几乎陷入停滞,大量工厂倒闭,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了工作。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只有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才能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的福祉。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不仅承载着经济运行的基本功能,还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