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掌握地球圈层结构核心知识点

篇1:高一地理:掌握地球圈层结构核心知识点
地理科目是文科中的理科,需要记忆与计算,以下是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请大家认真掌握。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篇2:高一地理:掌握地球圈层结构核心知识点
当今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0%以上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图书文献。这就说明阅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还在等什么,快来看看这篇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吧~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3:高一地理:掌握地球圈层结构核心知识点
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篇4:高一地理:掌握地球圈层结构核心知识点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小编准备了高一必修地理期末必背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高一必修地理期末必背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全球与图中D点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是()
A.大于全球的一半
B.小于全球的一半
C.等于全球的一半
D.全球处于同一日期
【解析】 从图中看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昼,因此为夏至日;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选项中的四城北京纬度最高,故昼最长。图中60W经线通过晨昏线与极圈切点,且大部分位于夜半球,故地方时为0时或24时,与之相对应的120E地方时为12时,即北京时间为12时。此时全球日期界线为180和60W,据D位置可知与之同一日期的范围小于全球一半。
【答案】 6.D 7.D 8.B
读沿45E经线各地某时刻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图,回答下题。
9.此时国际标准时间是()
A.12时B.9时
C.8时D.5时
【解析】 从图中可知此时,45E与2326S交点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所以此时太阳直射此点,即45E的地方时为12∶00,据此可求知位于0时区的国际标准时间是9∶00。
【答案】 B
第30届夏季奥运会与7月28日至8月13日在伦敦举行。据此回答下题。
10.伦敦奥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南移动
B.北半球,向北移动
C.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解析】 7月28日~8月13日处于夏至和秋分之间,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答案】 A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解析】 从图中数值可看出大致东小西大,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答案】 C
1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D.软流层中部
【解析】 题意指地壳的底部,即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正是莫霍面。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各题。(21分)
(1)图乙中长江水位较高时,地球位于图甲中①、③的________处。
(2)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卫星发射,图乙中武汉、汕头、海口三个城市,________市所在的省最有利于建卫星发射场。
(3)地球位于公转轨道①、②位置时,公转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
(4)当地球公转位于②位置时,图乙中武汉、汕头、海口三个城市,正午太阳直射________市,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市。
【解析】 第(1)题,夏秋季节长江水位较高,读图可知①为冬至日,③为秋分日。第(2)题,三城市中海口纬度最低,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第(3)题,①处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第(4)题,②处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越向北白昼越长。
【答案】 (1)③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复习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高一地理:掌握地球圈层结构核心知识点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本章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首先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然后介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从第三节开始,将眼光移向地球,介绍了地球的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这是地球通过长期演化形成的,也是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要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往的教材一般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分开,而且是在不同单元中讲述。本教材考虑到圈层结构是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如果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分开讲述,不利于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观念,因此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放在一节中讲述。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圈层,二是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部分首先介绍了对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在这三个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壳。外部圈层部分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在这几个外部圈层中,重点介绍了大气圈。而且在大气圈中还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这是因为大气的垂直分层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特征,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大气的热量、运动以及许多大气现象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在本教材中,将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合并,统称为高层大气。这样处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为了更加突出与人类关系相对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二是因为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跨中间层和热层两层,很难将它划在其中的任意一个圈层,所以只有放在高层大气中讲述才显得较为合理。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尤以对流层最为重要,因为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而且对流层的天气变化最大,也是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地。
知识点总结
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篇6:高一地理:掌握地球圈层结构核心知识点
地理是文理兼并的一门大科学~小编准备了高一必修1地理期中必备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l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l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
l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l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l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l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l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l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1地理期中必备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