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精要

篇1: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精要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知识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总结
1、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②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或“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
(2)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9、世界的物质性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神创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1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反对错误的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
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2、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13、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篇2: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精要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认识论
1、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原理
【原理表述】实践是人们发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意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意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
【原理表述】人们在实践中要实现预想的目的,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失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客观联贯起来的特性,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方法论意义】反对用实践以外的任何东西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4、认识辩证发展过程原理
【原理表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意义】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它的客观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定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不顾实际条件而蛮干同样是错误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又给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那种认为客观条件会妨碍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6、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它的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但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和利用规律。那种认为客观规律会妨碍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方法论意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7、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它的主观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这些主观因素包括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自觉总结经验,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从而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8、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原理
【原理表述】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方法论意义】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表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表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意义】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表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表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辩证法
1、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表述】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方法论意义】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意义】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积极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事物的具体联系中,原因与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使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5、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同时,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两者的地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方法论意义】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6、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表述】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存在相对静止的一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表述】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在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时,不能把事物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8、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意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如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9、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原理表述】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其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0、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表述】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属性,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表述】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又是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1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3、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表述】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方法论意义】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要正确地对待矛盾。
14、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反对用一种方法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1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我们称此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防止“单打一”。
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原理表述】世界上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两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17、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意义】要求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9、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20、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意义】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途径的原理)
【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满怀信心的战胜困难和挫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满腔热情的支持我们的改革事业,同时准备走曲折的路。
四、人生价值观
1、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原理
【原理表述】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论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顽强拼博的精神,立足本职,做出更大的贡献。
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原理
【原理表述】个人活动是社会总活动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失去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方法论意义】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也反对否定个人活动的作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表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篇3: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精要
最新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精要总结
相信很多同学一想到哲学就觉得很难懂,很模糊,有途网小编特别为同学们整理了《最新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精要总结》。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原理 【原理】实践是人们发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 【原理】人们在实践中要实现预想的目的,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失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客观联贯起来的特性,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方法论】反对用实践以外的任何东西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1、什么是人生价值?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什么?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是什么?据此我们应该怎么做?
(1)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3)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4)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5)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更深层次的哲学现在同学们也不一定会学得懂,还是先把有途网小编这篇文章认真读一下吧!毕竟于考试有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