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解析

篇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解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下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知识点,请大家阅读。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什么样的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实施了与之配套的法规、规章、条例等。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4、如何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旗)。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因:它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的。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6、如何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如何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①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②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为了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2)要弘扬科学精神。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不懈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3)中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人生。
单元综合探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有哪些?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篇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解析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历史遗留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
A.法律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B.民主平等的含义:
指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民族团结原则:
A.含义: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B.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含义:我国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B.原因: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三个原则的关系:
A.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
(1)9月,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自治写入宪法。
(3)10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标志民族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4)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县以下不实行自治,但可以设立民族乡等补充形式。
②全国建立5个自治区、30自治州,120自治县。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民族自治机关的含义: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B.民族自治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C.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地位:自治权是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基础。
③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1)我国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
(2)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传统。
(3)我国宗教界积极参与国际宗教的交往与合作。
2、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正确的宗教政策理由。
①我国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宗教问题,因此必须实行正确的宗教政策。
②宗教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的方法消灭宗教。
(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另一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仰宗教,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信仰宗教,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我国宗教政的内容:
A.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一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权利,是政府尊重****的体现,侵犯这一权利,要承担法律责任。)
B.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求宗教界人士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
要求宗教界人士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解释。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做贡献。
3、弘扬科学精神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科学地对待宗教。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对人民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2)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
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1.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篇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解析
高中政治知识点复习: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之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行政区划建制上,保证各兄弟民族地区实行当家作主的民主平等权利,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木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它包含三个要点: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地方制度的组成部分,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以祖国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
②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同一民族由于聚居区分散,可以建立两个或更多的自治地方,以人数的多少确定自治区的级别。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木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的职权范围,由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并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充分保障。
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少数民族应当享有的平等权利,消除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木制度。
它的优点和特点是:
1.体现了国家制度的木质和总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分,及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化,体现了国家根木性质。从国家体制总原则看,又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制的一种形式。民族区域自治,享有比一般同级政区更大的自主权,及更大的分散性和独立自主性。
2.具有适合于民族分布情况的灵活性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具有大分散小集中、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民族区域自治则从各民族分布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不同级别的自治单位,或不同类型的自治区域。大小型式因地制宜。有的是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而建立的自治地方,有的是多种少数民族自治的地区,还有的是两个人口相当而又交叉居住的民族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3.可以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少数民族可以依靠木民族的积极性,同时又加强与各民族的联系,当家作主,开发利用本区资源,发展民族经济。这样就可以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为了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国家还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并设立各项专用资金。从各方而给予特殊照顾。
篇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解析
高考已进入倒计时,不少考生对最后阶段如何提升文科综合成绩很困惑记者走访城区多位教师,教师们称,此阶段,大部分学生已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这与应对高考知识基础和能力立意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后期复习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知识迁移、应用、创新能力。
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历史遗留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
A.法律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B.民主平等的含义:
指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民族团结原则:
A.含义: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B.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含义:我国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B.原因: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三个原则的关系:
A.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
(1)9月,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自治写入宪法。
(3)10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标志民族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4)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县以下不实行自治,但可以设立民族乡等补充形式。
②全国建立5个自治区、30自治州,120自治县。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民族自治机关的含义: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B.民族自治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C.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地位:自治权是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基础。
③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篇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1)现状:我国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2)意义: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要点。
①前提:国家统一领导。
②范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③内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基本内容。
①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核心内容:自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