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下册期末考试高频考点解析

篇1:高二地理下册期末考试高频考点解析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 (RS)
⑴概念:人们在 航空器 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 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 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 (GPS)
⑴概念:利用 卫星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 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 三维坐标 、 速度和时间 。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 (RS) 获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信息的空间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篇2:高二地理下册期末考试高频考点解析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篇3:高二地理下册期末考试高频考点解析
〖第一单元〗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
☆知识要点:
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
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②新中国成立后至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
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迁入迁出持平:藏
③代中期以后
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
方向:A农村到城市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
2.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②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第一节门槛人口与中心地 ☆知识要点: 1、中心地
聚落(城市或乡村)既为本地、又为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就成为了中心地
中心地(及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和规模取决于它的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取决于职能种类的多少和服务范围的大小(是其各种职能服务范围的叠加)
※难点解析: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有的职能,而且还具备其他的职能
2、门槛人口
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必需的最低人口数
※难点解析:门槛人口、实际消费人口、店内服务人员
门槛人口:基本是一个定值,是一个衡量企业是否赢利的标准值,实际消费人口大于门槛人口则企业赢利;实际消费人口等于门槛人口则企业
恰好维持生存;实际消费人口小于门槛人口则企业亏损。但在一定情况下(科技水平发展,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也会发生变化(门槛人口数
减小)
实际消费人口:实际来企业消费的人口数(指顾客)
店内服务人员:指工作人员,反映企业的成本
※难点解析:
低级商品:人们经常需要的、价格较低的商品,门槛人口少,为低级商品
高级商品:人们不需要经常添置的,价格较高的商品,门槛人口高,为高级商品
3、服务范围
商品和服务范围等级高的,消费频率小,对消费者的个体数量要求就大,服务范围也大
〖第二单元〗第二节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知识要点:
1、中心地理论的形成过程:分离圆——相切圆——正六边形
正六边形服务网格是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
※难点解析:在实际情况中,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可能重迭,此时处于重迭区的人可能去任意一个中心地进行消费(书上P29图2.6)
2、正六边形服务网格
形成条件:在人口、资源和消费水平都均匀分布的平原上
※难点解析:由于地形、人口密度、交通原因,“人口、资源和消费水平都均匀分布的平原”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正六边形服务网格在现实中
是不存在的,但是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这种中心地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主要内容:
1、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成正六边形,中心地正位于正中间
2、相同级别的中心地彼此独立和排斥
3、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彼此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