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2025-07-16
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篇1: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1.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平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过公共点.

  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它是空间内确定平面的依据它是证明平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复数的概念:

  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复数的表示:

  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R),这一表示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

  复数的几何意义:

  (1)复平面、实轴、虚轴: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a、b∈R)可用点Z(a,b)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2)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这是因为,每一个复数有复平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平面内的每一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

  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几何表示方法。

  复数的模:

  复数z=a+bi(a、b∈R)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Z(a,b)到原点的距离叫复数的模,记为|Z|,即|Z|=

  虚数单位i:

  (1)它的平方等于-1,即i2=-1;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3)i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平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4)i的周期性:i4n+1=i,i4n+2=-1,i4n+3=-i,i4n=1。

  复数模的性质: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

  对于复数a+bi(a、b∈R),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3.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4.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1.任意角

  (1)角的分类:

  ①按旋转方向不同分为正角、负角、零角.

  ②按终边位置不同分为象限角和轴线角.

  (2)终边相同的角:

  终边与角相同的角可写成+k360(kz).

  (3)弧度制:

  ①1弧度的角: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②规定: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l是以角作为圆心角时所对圆弧的长,r为半径.

  ③用弧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弧度制.比值与所取的r的大小无关,仅与角的大小有关.

  ④弧度与角度的换算:360弧度;180弧度.

  ⑤弧长公式:l=||r,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lr=||r2.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是一个任意角,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那么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分别是:sin=y,cos=x,tan=,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口诀是: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3.三角函数线

  设角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过p作pm垂直于x轴于m.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点p的坐标为(cos_,sin_),即p(cos_,sin_),其中cos=om,sin=mp,单位圆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单位圆在a点的切线与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t,则tan=at.我们把有向线段om、mp、at叫做的余弦线、正弦线、正切线.

5.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平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①表面积:S=;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篇2: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1.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

  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字写成的形式的记数方法。

  2、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的图。

  3、扇形统计图: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扇形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在扇形统计图中,每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与360°的比。

  4、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5、折线统计图: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6、确定事件包括:肯定会发生的必然事件和一定不会发生的不可能事件。

  7、不确定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不确定。

  8、事件的概率:可用事件结果除以所以可能结果求得理论概率。

  9、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的数字。

  10、游戏双方公平: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11、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最常用,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12、中位数:数据按大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

  1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跟其他数据关系不大。

  14、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5、普查:为了一定目的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考察对象全体叫总体,每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16、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叫样本(有代表性)。

  17、随机调查: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调查,总体中每个个体被调查的概率相同。

  18、频数:每次对象出现的次数。

  19、频率:每次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20、级差: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21、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21、标准方差: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23、一组数据的级差、方差、标准方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24、利用树状图或表格方便求出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25、两个对比图像中,坐标轴上同一单位长度表示的意义一致,纵坐标从0开始画。

2.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

  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本的特点。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种循环和抽样距离重合。

  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3.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

  单调性

  ⑴若导数大于零,则单调递增;若导数小于零,则单调递减;导数等于零为函数驻点,不一定为极值点。需代入驻点左右两边的数值求导数正负判断单调性。

  ⑵若已知函数为递增函数,则导数大于等于零;若已知函数为递减函数,则导数小于等于零。

  根据微积分基本定理,对于可导的函数,有:

  如果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一区间内恒大于零(或恒小于零),那么函数在这一区间内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这种区间也称为函数的单调区间。导函数等于零的点称为函数的驻点,在这类点上函数可能会取得极大值或极小值(即极值可疑点)。进一步判断则需要知道导函数在附近的符号。对于满足的一点,如果存在使得在之前区间上都大于等于零,而在之后区间上都小于等于零,那么是一个极大值点,反之则为极小值点。

  x变化时函数(蓝色曲线)的切线变化。函数的导数值就是切线的斜率,绿色代表其值为正,红色代表其值为负,黑色代表值为零。

  凹凸性

  可导函数的凹凸性与其导数的单调性有关。如果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那么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向下凹的,反之则是向上凸的。如果二阶导函数存在,也可以用它的正负性判断,如果在某个区间上恒大于零,则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向下凹的,反之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向上凸的。曲线的凹凸分界点称为曲线的拐点。

4.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

  极值的定义:

  (1)极大值:一般地,设函数f(x)在点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

  (2)极小值:一般地,设函数f(x)在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f(x0),就说f(x0)是函数f(x)的一个极小值,记作y极小值=f(x0),x0是极小值点。

  极值的性质:

  (1)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由定义知道,极值只是某个点的函数值与它附近点的函数值比较是或最小,并不意味着它在函数的整个的定义域内或最小;

  (2)函数的极值不是的,即一个函数在某区间上或定义域内极大值或极小值可以不止一个;

  (3)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无确定的大小关系,即一个函数的极大值未必大于极小值;

  (4)函数的极值点一定出现在区间的内部,区间的端点不能成为极值点,而使函数取得值、最小值的点可能在区间的内部,也可能在区间的端点。

  求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区间,求导数f′(x);

  (2)求方程f′(x)=0的根;

  (3)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检查f′(x)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如果左右不改变符号即都为正或都为负,则f(x)在这个根处无极值。

5.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

  1.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

  (1)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4)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2.古典概型

  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型.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3)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统称为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

  3.频率与概率

  (1)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n(A)=n为事件A出现的频率.

  (2)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简称为A的概率.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

  (1)互斥事件: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则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

  (2)对立事件:若A∩B为不可能事件,而A∪B为必然事件,那么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篇3: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篇3: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1.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f(x)的自变量x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设函数=f(x)在点x0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x0处有增量Δx,(x0+Δx)也在该邻域内时,相应地函数取得增量Δ=f(x0+Δx)-f(x0);如果Δ与Δx之比当Δx→0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f(x)在点x0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为函数=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也记作│x=x0或d/dx│x=x0

2.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基本概念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一方面,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即试验结果是可数的;而几何概型则是在试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或面积、体积等)有关,即试验结果具有无限性,是不可数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都具有等可能性,这是二者的共性。

4.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一、不等关系及不等式知识点

  1.不等式的定义

  在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两个实数的大小是用实数的运算性质来定义的,有a-baa-b=0a-ba0,则有a/baa/b=1a/ba

  3.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ab

  (2)传递性:ab,ba

  (3)可加性:aa+cb+c,ab,ca+c

  (4)可乘性:ab,cacb0,c0bd;

  (5)可乘方:a0bn(nN,n

  (6)可开方:a0

  (nN,n2).

  注意:

  一个技巧

  作差法变形的技巧:作差法中变形是关键,常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

  一种方法

  待定系数法:求代数式的范围时,先用已知的代数式表示目标式,再利用多项式相等的法则求出参数,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出目标式的范围.

5.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二知识点

  等差数列

  对于一个数列{an},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差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差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差为公差,记为d;从第一项a1到第n项an的总和,记为Sn。

  那么,通项公式为,其求法很重要,利用了“叠加原理”的思想:

  将以上n-1个式子相加,便会接连消去很多相关的项,最终等式左边余下an,而右边则余下a1和n-1个d,如此便得到上述通项公式。

  此外,数列前n项的和,其具体推导方式较简单,可用以上类似的叠加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迭代的方法,在此,不再复述。

  值得说明的是,前n项的和Sn除以n后,便得到一个以a1为首项,以d/2为公差的新数列,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使很多涉及Sn的数列问题迎刃而解。

  等比数列

  对于一个数列{an},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商(即二者的比)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比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商为公比q;从第一项a1到第n项an的总和,记为Tn。

  那么,通项公式为(即a1乘以q的(n-1)次方,其推导为“连乘原理”的思想:

  a2=a1_q,

  a3=a2_q,

  a4=a3_q,

  ````````

  an=an-1_q,

  将以上(n-1)项相乘,左右消去相应项后,左边余下an,右边余下a1和(n-1)个q的乘积,也即得到了所述通项公式。

  此外,当q=1时该数列的前n项和Tn=a1_n

  当q≠1时该数列前n项的和Tn=a1_(1-q^(n))/(1-q).

篇4: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1.高二年级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1)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平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2.高二年级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与f(-x)的关系。f(x)-f(-x)=0f(x)=f(-x)f(x)为偶函数;

  f(x)+f(-x)=0f(x)=-f(-x)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3.高二年级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4.高二年级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一、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1.常见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一类是函数关系,另一类是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不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2.从散点图上看,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点分布在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

  二、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从散点图上看,如果这些点从整体上看大致分布在通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附近,称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回归直线.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

  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通常|r|大于0.75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

  三、解题方法

  1.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一是利用散点图直观判断,二是利用相关系数作出判断.

  2.对于由散点图作出相关性判断时,若散点图呈带状且区域较窄,说明两个变量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若呈曲线型也是有相关性.

  3.由相关系数r判断时|r|越趋近于1相关性越强.

5.高二年级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f(x)的自变量x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设函数=f(x)在点x0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x0处有增量Δx,(x0+Δx)也在该邻域内时,相应地函数取得增量Δ=f(x0+Δx)-f(x0);如果Δ与Δx之比当Δx→0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f(x)在点x0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为函数=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也记作'│x=x0或d/dx│x=x0

篇5: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篇5: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1.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向量概念

  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或AB;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零向量: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或0。(注意粗体格式,实数“0”和向量“0”是有区别的,书写时要在实数“0”上加箭头,以免混淆);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即0//a;

  单位向量: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平行于坐标轴的单位向量习惯上分别用i、j表示。

  相反向量: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a)=a,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然是零向量。

  表示方法

  几何表示

  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AB。(AB是印刷体,也就是粗体字母,书写体是上面加个→)

  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有向线段包含3个因素:起点、方向、长度。

  相等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

  向量a、b平行,记作a//b,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即0//a,

  在向量中共线向量就是平行向量,(这和直线不同,直线共线就是同一条直线了,而向量共线就是指两条是平行向量)

  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注意粗体格式,实数“0”和向量“0”是有区别的,书写时要在实数“0”上加箭头,以免混淆)

  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且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平行且垂直。

  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坐标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内,我们分别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j作为基底。任作一个向量a,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得

  a=xi+yj

  我们把(x,y)叫做向量a的(直角)坐标,记作

  a=(x,y),

  其中x叫做a在x轴上的坐标,y叫做a在y轴上的坐标,上式叫做向量的坐标表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个平面向量都可以用一对实数表示。

2.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重点:通过探索和讨论交流,导出两角差与和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和证明。

  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重点:掌握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

  难点:公式的灵活应用.

  三角函数几点说明:

  1.对弧长公式只要求了解,会进行简单应用,不必在应用方面加深.

  2.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证明三角恒等式和求值计算,熟练配角和sin和cos的计算.

  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问题,达到课本要求即可,不必拓展.

  4.熟练掌握函数y=Asin(wx+j)图象、单调区间、对称轴、对称点、特殊点和值.

  5.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只作为练习,不要求记忆.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三角函数定义

  把角度θ作为自变量,在直角坐标系里画个半径为1的圆(单位圆),然后角的一边与X轴重合,顶点放在圆心,另一边作为一个射线,肯定与单位圆相交于一点。这点的坐标为(x,y)。

  sin(θ)=y;

  cos(θ)=x;

  tan(θ)=y/x;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Sin2A=2SinACosA

  Cos2A=Cos^2A--Sin2A

  =2Cos2A—1

  =1—2sin^2A

  三倍角公式

  sin3A=3sinA-4(sinA)3;

  cos3A=4(cosA)3-3cosA

  tan3a=tanatan(π/3+a)tan(π/3-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和差化积

  sin(a)+sin(b)=2sin[(a+b)/2]cos[(a-b)/2]

  sin(a)-sin(b)=2cos[(a+b)/2]sin[(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积化和差

  sin(a)sin(b)=-1/2*[cos(a+b)-cos(a-b)]

  cos(a)cos(b)=1/2*[cos(a+b)+cos(a-b)]

  sin(a)cos(b)=1/2*[sin(a+b)+sin(a-b)]

  cos(a)sin(b)=1/2*[sin(a+b)-sin(a-b)]

  诱导公式

  sin(-a)=-sin(a)

  cos(-a)=cos(a)

  sin(π/2-a)=cos(a)

  cos(π/2-a)=sin(a)

  sin(π/2+a)=cos(a)

  cos(π/2+a)=-sin(a)

  sin(π-a)=sin(a)

  cos(π-a)=-cos(a)

  sin(π+a)=-sin(a)

  cos(π+a)=-cos(a)

  tgA=tanA=sinA/cosA

  万能公式

  sin(a)=[2tan(a/2)]/{1+[tan(a/2)]2}

  cos(a)={1-[tan(a/2)]^2}/{1+[tan(a/2)]2}

  tan(a)=[2tan(a/2)]/{1-[tan(a/2)]^2}

  其它公式

  asin(a)+bcos(a)=[√(a2+b2)]*sin(a+c)[其中,tan(c)=b/a]

  asin(a)-bcos(a)=[√(a2+b2)]*cos(a-c)[其中,tan(c)=a/b]

  1+sin(a)=[sin(a/2)+cos(a/2)]2;

  1-sin(a)=[sin(a/2)-cos(a/2)]2;

  其他非重点三角函数

  csc(a)=1/sin(a)

  sec(a)=1/cos(a)

  双曲函数

  sinh(a)=[e^a-e^(-a)]/2

  cosh(a)=[e^a+e^(-a)]/2

  tgh(a)=sinh(a)/cosh(a)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2kπ+α)=cotα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4.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不等等式》

  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对指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

  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价。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

  证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性质威力大。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争高下。

  直接困难分析好,思路清晰综合法。非负常用基本式,正面难则反证法。

  还有重要不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图形函数来帮助,画图建模构造法。

  《立体几何》

  点线面三位一体,柱锥台球为代表。距离都从点出发,角度皆为线线成。

  垂直平行是重点,证明须弄清概念。线线线面和面面、三对之间循环现。

  方程思想整体求,化归意识动割补。计算之前须证明,画好移出的图形。

  立体几何辅助线,常用垂线和平面。射影概念很重要,对于解题关键。

  异面直线二面角,体积射影公式活。公理性质三垂线,解决问题一大片。

5.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一、导数的应用

  1.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值

  确定函数在其确定的定义域内可导(通常为开区间),求出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零点,研究在零点左、右的函数的单调性,若左增,右减,则在该零点处,函数去极大值;若左边减少,右边增加,则该零点处函数取极小值。学习了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值之后,可以做一个有关导数和函数的综合题来检验下学习成果。

  2.生活中常见的函数优化问题

  1)费用、成本省问题

  2)利润、收益大问题

  3)面积、体积(大)问题

  二、推理与证明

  1.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高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其难点就是有部分结论得到一般结论,*的方法是充分考虑部分结论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类比推理的难点是发现两类对象的相似特征,由其中一类对象的特征得出另一类对象的特征,*的方法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分析两类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类对象已知的相似特征得出所需要的相似特征。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而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三、不等式

  对于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

  1)二次项系数:如果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要分二次项系数是正数、零和负数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2)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根能够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这两个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这时,两个根的大小关系就是分类标准,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根不能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方程的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通过不等式练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加熟练的运用不等式的知识点,例如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这种技巧以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值的九种技巧这样的解题思路需要再做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

篇6: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1.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1.向量的基本概念

  向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物理学中又叫做矢量.如力、速度、加速度、位移就是向量.

  向量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带有方向的线段)来表示,用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用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向量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a,b,c表示,或用两个大写字母加表示(其中前面的字母为起点,后面的字母为终点)

  平行向量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平行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

  若向量a、b平行,记作a∥b.

  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

  相等向量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①向量相等有两个要素:一是长度相等,二是方向相同,二者缺一不可.

  ②向量a,b相等记作a=b.

  ③零向量都相等.

  ④任何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同一有向线段表示,但特别要注意向量相等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

  2.对于向量概念需注意

  (1)向量是区别于数量的一种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任意两个向量不能比较大小,只可以判断它们是否相等,但向量的模可以比较大小.

  (2)向量共线与表示它们的有向线段共线不同.向量共线时,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可以是平行的,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而有向线段共线则是指线段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

  (3)由向量相等的定义可知,对于一个向量,只要不改变它的大小和方向,它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动的,因此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可以任意选取有向线段的起点,由此也可得到:任意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

2.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一、导数的应用

  1.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

  确定函数在其确定的定义域内可导(通常为开区间),求出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零点,研究在零点左、右的函数的单调性,若左增,右减,则在该零点处,函数去极大值;若左边减少,右边增加,则该零点处函数取极小值。学习了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之后,可以做一个有关导数和函数的综合题来检验下学习成果。

  2.生活中常见的函数优化问题

  1)费用、成本最省问题

  2)利润、收益问题

  3)面积、体积最(大)问题

  二、推理与证明

  1.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高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其难点就是有部分结论得到一般结论,*的方法是充分考虑部分结论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类比推理的难点是发现两类对象的相似特征,由其中一类对象的特征得出另一类对象的特征,*的方法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分析两类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类对象已知的相似特征得出所需要的相似特征。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而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三、不等式

  对于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

  1)二次项系数:如果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要分二次项系数是正数、零和负数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2)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根能够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这两个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这时,两个根的大小关系就是分类标准,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根不能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方程的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通过不等式练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加熟练的运用不等式的知识点,例如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这种技巧以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九种技巧这样的解题思路需要再做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

3.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二线面问题

  1位置关系(定义)

  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线在面外:

  ①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②平行:没有公共点

  2线面平行

  ①定义、

  ②判定定理、若a不包含于α,b包含于α,a‖b则a‖α

  ③性质定理、若a‖α,a包含于βα∩β=b则a‖b(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4.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5.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不等式

  不等式这部分知识,渗透在中学数学各个分支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不等式应用问题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灵活多样性,对数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解决问题时,要依据题设与结论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最终归结为不等式的求解或证明。不等式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始终贯串在整个中学数学之中。诸如集合问题,方程(组)的解的讨论,函数单调性的研究,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三角、数列、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的值、最小值问题,无一不与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不等式的求解或证明。

  知识整合

  1、解不等式的核心问题是不等式的同解变形,不等式的性质则是不等式变形的理论依据,方程的根、函数的性质和图象都与不等式的解法密切相关,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互相转化。在解不等式中,换元法和图解法是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换元,可将较复杂的不等式化归为较简单的或基本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数形结合,则可将不等式的解化归为直观、形象的图形关系,对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运用图解法可以使得分类标准明晰。

  2、整式不等式(主要是一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函数的单调性,将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化归为整式不等式(组)是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分类、换元、数形结合是解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方程的根、函数的性质和图象都与不等式的解密切相关,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转化和相互变用。

  3、在不等式的求解中,换元法和图解法是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换元,可将较复杂的不等式化归为较简单的或基本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将不等式的解化归为直观、形象的图象关系,对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运用图解法,可以使分类标准更加明晰。

  4、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灵活多样,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仍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要依据题设、题断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要熟悉各种证法中的推理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比较法的一般步骤是:作差(商)→变形→判断符号(值)。

篇7: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篇7: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1.高二数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求导法则

  由基本函数的和、差、积、商或相互复合构成的函数的导函数则可以通过函数的求导法则来推导。基本的求导法则如下:

  求导的线性性:对函数的线性组合求导,等于先对其中每个部分求导后再取线性组合。

  两个函数的乘积的导函数,一导乘二+一乘二导。

  两个函数的商的导函数也是一个分式。(子导乘母-子乘母导)除以母平方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如果有复合函数,那么若要求某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可以先运用以上方法求出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再看导函数在这一点的值。

2.高二数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cot(90°-α)=tan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3.高二数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与f(-x)的关系。f(x)-f(-x)=0f(x)=f(-x)f(x)为偶函数;

  f(x)+f(-x)=0f(x)=-f(-x)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y=f(x)→y=f(x+a),y=f(x)+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ωx),

  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4.高二数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

  AB-AC=CB.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b=(x',y')则a-b=(x-x',y-y').

  3、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记为〈a,b〉,且〈a,b〉∈[0,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a|·|b|·cos〈a,b〉;若a、b共线,则a·b=+-∣a∣∣b∣。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率

  a·b=b·a(交换率);

  (a+b)·c=a·c+b·c(分配率);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平方。

  a⊥b〈=〉a·b=0。

  |a·b|≤|a|·|b|。

  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运算的主要不同点

  1、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即:(a·b)·c≠a·(b·c);例如:(a·b)^2≠a^2·b^2。

  2、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即:由a·b=a·c(a≠0),推不出b=c。

  3、|a·b|≠|a|·|b|

  4、由|a|=|b|,推不出a=b或a=-b。

  4、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

  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

  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5.高二数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第一,函数与导数

  主要考查集合运算、函数的有关概念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函数的极限、连续、导数。

  第二,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三角变换及其应用

  这一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但不是难点,主要出一些基础题或中档题。

  第三,数列及其应用

  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而且是难点,主要出一些综合题。

  第四,不等式

  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和证明,而且很少单独考查,主要是在解答题中比较大小。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部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大,属应用题。

  第六,空间位置关系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主要是证明平行或垂直,求角和距离。主要考察对定理的熟悉程度、运用程度。

  第七,解析几何

  高考的难点,运算量大,一般含参数。

篇8: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事件与频率

  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描述周期运动频繁程度的量,常用符号f或ν表示,单位为秒分之一,符号为s-1。

  古典概型

  古典概型也叫传统概率、其定义是由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提出的。如果一个随机试验所包含的单位事件是有限的,且每个单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均相等,则这个随机试验叫做拉普拉斯试验,这种条件下的概率模型就叫古典概型。

  在这个模型下,随机实验所有可能的结果是有限的,并且每个基本结果发生的概率是相同的。例如:①掷硬币的实验(质地均匀的硬币),只可能出现正面或反面,由于硬币的对称性,总认为出现正面或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②如掷一个质地均匀骰子的实验,可能出现的六个点数每个都是等可能的;③又如对有限件外形相同的产品进行抽样检验,也属于这个模型。

  古典概型是概率论中直观和简单的模型,概率的许多运算规则,也首先是在这种模型下得到的。

篇9:高二数学上册必修四知识点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逐个抽取,且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3)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是其他更复杂抽样方法的基础.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抽样;它是逐个地进行抽取;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简单抽样常用方法:

  (1)抽签法: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适用范围: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优点: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太多时适宜采用抽签法.(2)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抽样“三步曲”:第一步,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第二步,选定开始的数字;第三步,获取样本号码概率:

  相关高中数学知识点: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的概念:

  当整体中个体数较多时,将整体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按一定的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1个个体而得到所需要的样本的方法叫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的步骤:

  (1)采用随机方式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

  (2)将整个编号进行均匀分段在确定相邻间隔k后,若不能均匀分段,即

  =k不是整数时,可采用随机方法从总体中剔除一些个体,使总体中剩余的个体数N′满足

  是整数;

  (3)在第一段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第一个被抽得的个体编号l;

  (4)依次将l加上ik,i=1,2,…,(n-1),得到其余被抽取的个体的编号,从而得到整个样本。

  相关高中数学知识点: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

  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常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所占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所分成的各个部分叫做层。

  利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每一层按照它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抽取。

  不放回抽样和放回抽样:

  在抽样中,如果每次抽出个体后不再将它放回总体,称这样的抽样为不放回抽样;如果每次抽出个体后再将它放回总体,称这样的抽样为放回抽样.

  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都是不放回抽样

  分层抽样的特点:

  (1)分层抽样适用于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

  (2)在每一层进行抽样时,在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充分利用已掌握的信息,使样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4)分层抽样也是等概率抽样,而且在每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因此应用较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