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2024-11-25
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篇1: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1.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二)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

  (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1、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3、影响:

  (1)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2)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4、缓解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清洁能源。

2.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3.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XX的细胞,从一次XX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XX完成时为止.

  (2)有丝XX:

  XX间期的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XX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XX;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XX,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XX的差异:

  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

  b.末期细胞质XX方式不同.

  (3)减数XX: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XX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XX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XX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XX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XX和减数XX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XX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XX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XX

  记忆点:

  1.减数XX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XX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XX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XX,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XX,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XX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4.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篇2: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1.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2.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3.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一、基因工程

  1、概念: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得说,就是按照人们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原理:基因重组

  3、结果: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品种。

  二、基因工程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1)特点: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2)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键

  (3)例子:EcoRI限制酶能专一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

  (4)切割结果:产生2个带有黏性末端的DNAXX。

  (5)作用: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切割工具,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对自己的DNA无损害。

  【注】黏性末端即指被限制酶切割后露出的碱基能互补配对。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1)作用:将互补配对的两个黏性末端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DNA分子。

  (2)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

  3、基因的运载体

  (1)定义:能将外源基因送入细胞的工具就是运载体。

  (2)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四、基因工程的应用

  1、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转基因抗虫棉、耐贮存番茄、耐盐碱棉花、抗除草作物、转基因奶牛、超级绵羊等等

  2、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溶血栓剂、凝血因子、疫苗

  3、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超级细菌

  五、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两种观点是:

  1、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

  2、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

4.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一、相关概念

  1、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家族系谱图:表示一个家系的图中,通常以正方形代表男性(£),圆形代表女性(),深色表示患者,以罗马数字(如I、Ⅱ等)代表世代,以阿拉伯数字(如1、2等)表示个体。

  二、X染色体隐性遗传

  1、人类红绿色盲

  ①、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XA

  ②、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XAXa(携带者)

  2、伴X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①、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往往有隔代遗传现象

  ③、具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母病子必病)

  三、X染色体显性遗传

  1、抗维生素D佝偻病

  ①、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Xa

  ②、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XAXa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

  2、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①、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③、具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父病女必病)

  三、Y染色体遗传

  1、人类毛耳现象

  2、Y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四、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1、先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①、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②、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

  2、再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

  ①、已知隐性遗传

  父正女病——常、隐性遗传母病儿正——常、隐性遗传

  ②、已知显性遗传

  父病女正——常、显性遗传母正儿病——常、显性遗传

  3、不能确定的判断:

  ①、代代之间具有连续性——可能为显性遗传

  ②、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各占1/2——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

  ③、患者有明显性别差异

  i、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

  ii、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iii、男性全患病,女性全不患病——可能为伴Y遗传

5.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一、萨顿(美)假说

  1、假说核心:基因由染色体携带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3、原因证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②、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第一次减数XX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美)和他的学生发现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果蝇的一个体细胞中有多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雄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XY表示,雌果蝇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XX表示。

  3、果蝇眼色杂交实验:红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XWY,红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XWXw或XWXW,白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XwY,白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XwXw。

  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XX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XX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篇3: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篇3: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

  名词: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语句: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篇二】

  知识点概述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传递。信息传递与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作用与能流、物流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具体传递方式可分为物理信息传递、化学信息传递和行为信息传递。无论哪种传递,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的传递。

  知识点总结

  1、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xx,xx和xx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常见考点考法

  对信息传递有关知识点辨析不清

  ⑴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⑵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尖叫)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⑶涉及到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对光、重力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⑷若涉及到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⑸范围: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蜜蜂舞蹈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光、磁等)。

  ⑹方向:双向,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