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1: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一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I总=I1=I2=I3I并=I1+I2+I3+
电压关系U总=U1+U2+U3+U总=U1=U2=U3
功率分配P总=P1+P2+P3+P总=P1+P2+P3+
2.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二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3.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三1.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电场力:F=qE{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6.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0.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1.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4.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四1.曲线运动的特征
(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
(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
5.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五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6.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六气候成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
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
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
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
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
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O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O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7.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七1、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根据等压线决定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大气环流的好处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构成的重要因素。
6、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7、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千米;
8、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9、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11、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5、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17、昼夜长短的决定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18、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0、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8.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八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9.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九气候的降水类型:
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_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0.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十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篇2: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地理高二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篇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2.地理高二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篇二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3.地理高二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篇三气候成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
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
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
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
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
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O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O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4.地理高二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篇四1.晨昏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晨昏线的判读
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时间管理,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5.地理高二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篇五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6.地理高二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篇六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7.地理高二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篇七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8.地理高二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篇八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9.地理高二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篇九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10.地理高二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篇十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篇3: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2.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群岛是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群岛也有大小之分,在许多在群岛中往往也包含着许多小群岛,如马来群岛就包括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东南群岛、西南群岛、马鲁古群岛等。若岛屿的排列成线形或弧形,习惯上又称为“列岛”,如我国的长山列岛、澎湖列岛等。
2、世界上主要的群岛有50多个,分布在四个大洋中。太平洋海域中群岛最多,有19个;大西洋有17个,印度洋有9个,北冰洋海域中有5个。世界上的一个群岛是位于西太平洋海域原马来群岛,整个群岛有大小岛屿2万多个,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来、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国。东西宽4500千米,南北长3500千米,总面积240.7万平方千米。岛上山岭多,地形崎岖;地壳不稳定,常有地震火山爆发。海峡较多,是东南亚到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
3、除马来群岛外世界上较大的群岛有: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海域的加拿大北极群岛,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日本列岛,面积37.75万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东北部的不列颠九岛,面积32.5万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菲律宾群岛,面积29.97万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西北部的西印度群岛,面积24万平方千米。
4、世界上最小的群岛是位于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北部的托克劳群岛。它由3个珊瑚环礁组成,面积仅有10平方千米,可以称得上是“袖珍群岛”了。
5、我国的主要群岛有长山群岛(又称长山列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膨湖列岛,以及南海海域中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其中舟山群岛面积,由大小600多个岛屿组成。舟山群岛附近,是我国的渔场。
3.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4.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③要避开低湿地区;
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
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
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5.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篇4: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一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
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XX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二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三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4.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四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5.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五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6.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六
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篇5: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一
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繁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2.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三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XX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4.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四
1、八大行星的轨道位置——距离太阳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2、太阳大气与太阳活动——由里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有黑子活动、色球层有耀斑、日冕层有太阳风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4、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90—直射点到所求地的纬度差
5、岩石分类——岩浆岩(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火山岩、流纹岩)
沉积岩(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煤炭)
变质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
6、地形倒置——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侵蚀而形成谷地
5.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五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篇6: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高二年级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一
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2.高二年级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二
气候的降水类型:
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XX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3.高二年级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三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4.高二年级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四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5.高二年级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五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
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商品率率高。
6.高二年级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六
交通线点的区位选择:
1、铁路线(京九线)的区位分析: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
②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③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⑤建设京九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2、公路选线一般方法:
①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路段;
②山区路线受地形影响,一般沿等高线修筑成"之"字形;
③平原地区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
④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3、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要大一些;
②港口腹地是重要的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是港口兴衰的基础;
③城市依托:城市与港口是相互依托的。
4、汽车站的区位要求:
①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平坦开阔的地形;
②既保证城市与交通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
③要与内干道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应布置在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方便换乘和集散。
篇7: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昼夜交替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2.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3.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种;
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4.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5.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城市化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农村小城镇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多,城镇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功能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3)城市化本质内容: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4)城市化的进程是人口、空间地域、经济活动三个主体内容的转化,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第二、三产业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是前提,人口的集中、地域的转化是结果。
6.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篇8: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一
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小,日影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小,日影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日影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二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3.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三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4.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四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_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5.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五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6.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六气候的降水类型:
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_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7.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七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8.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八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高。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9.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九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
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
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10.高二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篇十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篇9: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一
判断气候类型
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XX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XX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均匀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二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3.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三
1、全球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1)、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
(3)、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这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2、等温线形状的南北差异。
北半球比较曲折,南半球比较平直。因北半球海陆相间,下垫面性质差异大,等温线偏离纬线。而南半球主要是海洋,下垫面性质单一,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4.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四
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5.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五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篇10: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高二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一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3)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a)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c)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2.高二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二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3.高二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三
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4.高二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四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5.高二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复习 篇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篇11: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1.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气候成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
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
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
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
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
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0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2.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南部沿海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分析:
(1)我国纬度最低的一个区,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和两广;濒临海洋,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造成这里丰沛的降水,雨季从4、5月份开始,延续到9、10月份。本区气候炎热多雨,无霜期长,作物几乎可以全年生长,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2)台风活动频繁,侵入我国的台风约80%在本区登陆。台风形成狂风暴雨,带来一定灾害,有时也可缓解沿海地区的旱情。
(3)地形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原面积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湾的西部平原是本区的两个冲积平原。
农业特色:
(1)水稻在本区普遍种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产区。甘蔗是本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粤、闽、桂成为全国重要的蔗糖供应地,珠江三角洲的产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上栽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又可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据基上种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种类。
(3)有橡胶、剑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作物,海南岛的橡胶种植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4)有香蕉、柑橘、菠萝、荔枝等热带、*带果树。
(5)台湾的樟树颇为,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3.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4.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5.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判断气候类型
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XX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XX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均匀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