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2025-08-06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1: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2.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以次进

  ④已经: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

3.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以

  (1)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

  (3)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越国以鄙远

  (5)连词,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

  (3)连词,表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

  (3)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代词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

  (5)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6)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7)顷之,烟炎张天(调节音节,不译)

  (8)辍耕之垄上(往,到,动词)

  4、焉

  (1)语气助词,表陈述子亦有不利焉

  (2)疑问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3)兼词,于之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

  5、其

  (1)代词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2)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

  6、且

  (1)连词,表并列,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连词,表递进,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5.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4、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5、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6、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7、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8、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10、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篇2: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一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2.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二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3.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三

  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4.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四

  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5.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五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6.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六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7.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七

  一词多义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_,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八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9.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九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

10.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十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篇3: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一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2.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二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3.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三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4.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四

  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5.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五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6.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_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7.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七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8.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八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9.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九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10.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十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篇4: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4: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一

  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4、(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6、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7、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1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15、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16、客何为者?(何为─为何。译文:来人是干什么的?)

  17、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译文:沛公在哪里?)

  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译文:不是这样,我(项羽)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译文: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2.高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二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高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4.高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四

  虚词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5.高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五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篇5: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一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2.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二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3.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三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4.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四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5.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五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6.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六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篇6: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3.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4.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虚词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5.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丝竹管弦】都是乐器。箫笛用竹制成,是管乐器。琴瑟用弦制成,是弦乐器。

  【盛】多,这里有“热闹”的意思。

  【惠风】让人受惠的风,微风。

  【品类】指自然万物。

  【所以】这里是“用来”之意。

  【骋】奔驰,这里为“舒展”之意。

  【极】极尽,尽情。

  【信】确实,真。

  【夫】助词,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相与】相聚。

  【取诸】从……中取得。

  【放浪】放纵,无拘无束。

  【形骸】身体、形体。

  【趣舍】趣,通“趋”,往,取。舍,舍弃。

  【殊】不同。

  【欣于所遇】倒装句,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暂】短暂,一时。

  【快然】高兴的样子。

  【曾】乃,竟。

  【之】往,到达。

  【迁】变化。

  【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俯仰】抬头低头,形容时间短。

  【契】古人用木或竹刻的卷契,分成两半,各执一半,以相合为凭证。

  【喻】明白。

  【固】本来,当然。

  【一】一样。

  【齐】相等。

  【由】通“犹”。

  【时人】当时与会的人。

  【虽】纵使,即使。

6.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篇7: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7: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上学期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一

  文言虚词

  而夜缒而出(而,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顺承连词)

  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顺承),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表转折,连词)

  以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之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提宾标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将焉取之(代词,指代土地)

  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介词,表被动)为之奈何(对,介词)

  乃为装谴荆轲(整理,动词)乃令秦武阳为副(做,担任)

  为变徵之声(发出,动词)又前而为歌曰(作,动词)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替)愿举国为内臣(做,动词)

  使子婴为相(动词,任,做)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被)

  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表判断,是)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因蒙故业,因遗策(动词,继承、沿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就、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副词,趁势,趁机)

  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助词)今者项庄拔剑舞(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

  亚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

2.高一上学期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二

  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3.高一上学期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三

  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4.高一上学期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四

  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5.高一上学期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五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篇8: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2.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3.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4.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5.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一词多义

  望:

  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

  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

  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

  白:

  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

  歌:

  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篇9: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一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2.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二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_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_。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3.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三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4.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四

  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5.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五

  1、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6.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六

  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7.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七

  虚词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8.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八

  一词多义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属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

9.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九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10.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十

  (1)穷回溪(动词,寻求到尽头,引申为走遍)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寻求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竭,尽,引申为尽头)

  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篇10: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10: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一

  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2.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二

  1、相

  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登既相许和(代“它”;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

  誓不相搁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

  儿已薄缘相(xiàng相貌,名词)

  相间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

  六合正相应(相互、彼此;副词)

  叶叶相交通(相互、彼此;副词)

  枝枝相覆盖(相互、彼此;副词)

  黄泉下相见(相互、彼此;副词)

  2、且

  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3、自

  自可断来信(既;副词)

  本自无教训(是;副词)

  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

  物物给自异(无意;助词)

  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

  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

  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4、何

  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隐隐何甸颠(何等;副词)

  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3.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三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4.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四

  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5.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五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篇11: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一

  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2.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二

  一词多义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3.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三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4.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四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篇五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