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原文

篇1: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原文
1.原文 篇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注释 篇二(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2)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3)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4)犹且:尚且。
(15)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6)下:不如,名作动。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9)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0)惑矣:(真是)糊涂啊!
(21)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3)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24)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5)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6)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手艺。
(27)相师:拜别人为师。
(28)族:类。
(29)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0)年相若:年岁相近。
3.翻译 篇三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_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4.字词 篇四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
4.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
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7.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8.士大夫之族(类)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10.君子不齿(看不起)
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赶得上。)
12.其可怪也欤(多么)
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
1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5.古今异义 篇五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即因此,就。)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6.词类活用 篇六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或师焉(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9.孔子师郯子(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7.文言句式 篇七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被动句)
7.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句)
篇2: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原文
1.原文 篇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 篇二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_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3.古今异义 篇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4.词类活用 篇四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
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的问题。
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代词,疑难问题。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愚人之所以为愚。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其子。其: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
或师焉。师:名词作代词,学习。
5.一词多义 篇五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从:
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
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
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的问题。
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焉。形容词,糊涂。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们,代“六艺经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疑难的问题”。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
6.文言句式 篇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
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判断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篇3: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原文
1.原文 篇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注释 篇二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词作动词。
18.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4.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分逗。
25.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不:通“否”。
26.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7.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28.百工:各种手艺。
29.相师:拜别人为师。
30.族:类。
31.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2.年相若:年岁相近。
3.译文 篇三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_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4.通假字 篇四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5.一词多义 篇五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就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就是动词;而两个“所存”就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就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6.词类活用 篇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就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7.古今异义 篇七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就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9.就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8.特殊句式 篇八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则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时-被动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
篇4: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原文
1.原文 篇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注释 篇二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下:不如,名词作动词。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9.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0.惑矣:糊涂啊!
21.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3.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
24.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不:通“否”。
25.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6.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27.百工:各种手艺。
28.相师:拜别人为师。
29.族:类。
30.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1.年相若:年岁相近。
3.译文 篇三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_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4.通假字 篇四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5.古今异义 篇五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6.词类活用 篇六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
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的问题。
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代词,疑难问题。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愚人之所以为愚。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其子。其: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
或师焉。师:名词作代词,学习。
7.一词多义 篇七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从:
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
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
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的问题。
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焉。形容词,糊涂。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们,代“六艺经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疑难的问题”。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
8.判断句 篇八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9.介词结构后置 篇九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
10.省略句 篇十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篇5: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原文
1.原文 篇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 篇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XX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3.注释 篇三[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进士。
4.通假字 篇四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5.古今异义 篇五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6.一词多义 篇六(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5)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词类活用 篇七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8.文言句式 篇八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9.判断句 篇九(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介词结构后置 篇十(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篇6: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原文
1.原文 篇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 篇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_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3.注释 篇三(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2)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3)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4)犹且:尚且。
(15)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6)下:不如,名作动。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9)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0)惑矣:(真是)糊涂啊!
(21)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3)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24)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5)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6)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手艺。
(27)相师:拜别人为师。
(28)族:类。
(29)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0)年相若:年岁相近。
(3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
(32)复:恢复。
(33)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4)乃:竟,竟然。
(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36)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37)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38)之徒:这类。
(39)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0)不必:不一定。
(41)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42)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进士。
4.重点字词 篇四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
4.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
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7.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8.士大夫之族(类)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10.君子不齿(看不起)
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赶得上。)
12.其可怪也欤(多么)
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
1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5.通假字 篇五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6.古今异义 篇六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即因此,就。)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7.词类活用 篇七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或师焉(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9.孔子师郯子(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8.一词多义 篇八1.师
A.名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姓)
B.动词
①吾师道也\不耻相师(学习、效法)
②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③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④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⑤舍相如广成传(名词,客舍)
3.其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⑤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⑥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指圣人)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在)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④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⑥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⑦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5.之
A.代词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B.助词
①古之学者(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表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表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补语的标志,放在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译“得”)
⑥填然鼓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顷之\久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6.而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就)
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假设,如果)
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并且)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承接,并且)
⑤而耻学于师(连词,表转折,却)
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并且)
⑧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却)
⑨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9.文言句式 篇九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被动句)
7.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句)
10.作者简介 篇十韩愈(7——8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