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册农业生产活动教案

5.1 农业生产活动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的各个因子及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手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熟悉农业的各种分类方法,能从不同的侧面对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农业的分类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说明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分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
农业生产活动概述
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生物学和技术,还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古代,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而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已经变得高度机械化和智能化。
农业生产的基本对象包括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和家禽或家畜(如牛、羊、鸡等)。这些动植物经过长期的人类驯化和培育,逐渐适应了各种环境,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农业生产类型。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 (一)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形等)、经济技术条件(如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以及国家政策(如农业补贴、环保法规等)存在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例如,在热带地区,适宜种植香蕉、橡胶等作物;
而在温带地区,则更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此外,不同地区的农业政策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高额补贴,使得农民更倾向于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传统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二)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这主要是因为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例如,春季是播种的最佳时期,夏季是生长的关键阶段,秋季则是收获的季节。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也决定了畜牧业的饲养模式。例如,牧民们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放牧地点,确保牲畜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水源。
二、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 1. 农业的产出
农业的产出主要包括各种农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供食用的农产品和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品。
- 供食用的农产品:如粮食(小麦、大米、玉米等)、肉(牛肉、猪肉、鸡肉等)、蛋(鸡蛋、鸭蛋等)、奶(牛奶、羊奶等)、水果(苹果、香蕉、橙子等)和蔬菜(白菜、西红柿、黄瓜等)。这些农产品直接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 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如棉花、橡胶、皮、毛、麻、木材等。这些农产品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例如,棉花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橡胶是轮胎制造不可或缺的材料。
# 2. 农业的投入
农业的投入包括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科技等方面。
- 自然条件:热量、水、地形、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的作物和动物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例如,水稻需要充足的水源和温暖的气候,而葡萄则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度的降水。因此,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和养殖地点至关重要。
- 劳动力: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农业中,劳动力的投入量较大,尤其是在播种、除草、收割等环节。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但仍然不可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领域,如茶园管理和果树修剪,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
- 生产资料:包括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这些生产资料的投入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优良的种子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增加产量;而高效的农具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
- 科技: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例如,杂交水稻的推广使得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滴灌技术的应用则有效解决了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农业设备如无人机、传感器等也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在加大。例如,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化肥、农药的投入,可促进产出。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农业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我国20世纪中期,这个比值也在30%以上。
三、农业的分类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侧面给它们进行分类:
# 1. 按生产对象分类
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农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种植业:指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活动,如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种植业是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占据了全球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份额。
- 畜牧业:指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的农业活动,如养牛、养猪、养鸡等。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如肉类、奶制品等。
- 林业:指以培育和管理森林资源为主的农业活动,如植树造林、木材采伐等。林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材料,还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渔业:指以捕捞和养殖水生生物为主的农业活动,如捕鱼、养鱼等。渔业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如鱼、虾、贝类等。
- 副业:指除上述主要农业活动外的其他辅助性农业活动,如养蜂、养蚕等。副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在某些地区却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基本上分属种植业和畜牧业。有些情况下,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这样的农业称为混合农业。混合农业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 2. 按投入多少分类
根据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数量,农业可以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 粗放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是扩大土地面积。这种农业形式通常出现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例如,在非洲的一些草原地区,由于人口密度低、技术水平落后,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效率较低。
- 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出现了技术和资金密集的工厂化生产(如蔬菜、花卉等)。例如,在荷兰,通过先进的温室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农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
# 3. 按产品用途分类
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农业可以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 自给农业:农产品(主要是食品如粮食或肉,少量的其他产品如蔬菜)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这种农业形式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将大部分农产品用于自家消费,剩余部分才进入市场销售。自给农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商品农业:农产品主要用于市场销售,以获取经济收益。这种农业形式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生产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例如,美国的大农场通过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和销售。
---
通过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其特点。农业生产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农业生产将更加智能化、绿色化,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