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

篇1:高一生物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 .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罗伯特森(J .D .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
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桑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篇2:高一生物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与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也是紧密相连的。细胞膜是细胞进行物质运输的基础,因此,要理解物质出入细胞的具体情况首先需要明白细胞膜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大家需要理解科学家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相关的推测,明白科学事实的发现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逐渐完成的,并且要知道生物膜的具体结构仍然是在批判中发展的。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以及大分子、颗粒性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两个重要内容,其中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是这节介绍的重点。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动运输是一种顺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的运输叫协助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叫自由扩散,都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是一种能够在逆浓度条件下的运输方式,需要载体协助下进行,是消耗能量的。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不能够直接进行跨膜运输,他们进出细胞要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通过膜的融合进出细胞,称为胞吞和胞吐,也叫内吞和外排,都是消耗能量的。在这里大家需要记住不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如:H2O、O2、CO2等小分子物质和甘油、乙醇、笨、脂肪等脂溶性物质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红细胞、肝脏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的方式;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以及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都是通过主动运输来完成的。
常见考法
本节考查的重点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实验验证和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探究等。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结合有关细胞的基础知识,综合考查对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误区提醒
细胞膜的结构和其他的生物膜是有些区别的,如细胞膜的外表面有少量的糖类,这些糖类通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有少量的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来执行特定的功能,而这些结构在其他的生物膜中是不存在的。这个也可以作为判断细胞内外的一个依据。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定,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只有它是运动的,才能运输物质,才能表现其选择透过性。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当然,细胞膜上除了载体外还有很多种蛋白质,如组成细胞膜结构的结构蛋白等等;载体具有特异性,在细胞膜上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叫做载体的饱和现象,当细胞吸收该物质的载体都参与运输的时候,细胞吸收该物质的速度达到值。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本质区别要看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典型例题】
1.以下哪些过程是主动运输( )
A、氯离子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运动 B、钠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C、尿素的重吸收 D、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E、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F、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G、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钾离子
解析:该题主要考察主动运输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判断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有三个关键:一是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二是明确物质转运是否需要载体;三是否需要能量。氯离子和氧在血液中的运输是的细胞间隙中的运动,不通过细胞膜,也就不存在主动运输的问题;尿素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答案:BFG。
【总结升华】
一定要熟记一些常见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H2O、O2、CO2等小分子物质和甘油、乙醇、笨、脂肪等脂溶性物质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红细胞、肝脏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的方式;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以及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都是通过主动运输来完成的。大多数情况下,无机盐离子出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方式。
篇3:高一生物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
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以下是第四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识梳理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膜是由____________组成的;,两位荷兰科学家证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细胞膜的一种静态的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的。 疑难突破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剖析:(1)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类约占30%—80%,各种膜所含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功能活动较旺盛的细胞,其蛋白质的含量高,因为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来承担。此外,细胞膜中还有10%左右的糖类,它们与蛋白质或脂类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2)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之间,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当中。
(3)结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种结构特点,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问题探究
问题: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减小而膜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
对于膜的上述变化,你的合理解释是什么?
探究:从问题的情境不难看出,这种现象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变动,核心问题都是关系到膜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这就是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反之如果流动性过高,又会造成膜的溶解。影响膜的运动(特别是脂质)的因素有多种,温度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篇4:高一生物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
生物膜是指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小编准备了高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期末复习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磷酸头部亲水,脂肪酸尾部疏水。
罗伯特森→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糖被)。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高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期末复习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