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纪念刘和珍君》名家赏析

阮籍式的深情离骚式的表述——《记念刘和珍君》艺术特点
在我的感觉中,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篇至文。在同是纪念进步青年或革命者这一点上,我以为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后来所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本文不打算搞对比分析,只想就《记念刘和珍君》作些艺术上的探究;但我又以为这些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是该文所独有或比较突出的。我想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颇值得深究:
一、在创作原动上,他善于摄取“现代社会的魂灵”,他深感世态炎凉,窥熟于“世人的真面目”,尤其对那“宁蜷伏堕落而恶进攻”的国民精神深感愤怒。
(人教社教参)他的写作就是以所谓世态人情为着眼点来看取社会与人生,摄取其“魂灵”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警示。
作者是浸润于中西文明的知识种子,他深感时代进步对于中国社会特殊的作用;在文明与野蛮的残酷较量中,他尤感文明的无力和孱弱,而野蛮是多么的凶残与下劣,特别是那些自甘堕落、为虎作伥的阴暗“动物”们的所作所为!他除了用笔于“始终微笑着”、“从容转辗”“干练坚决”的刘和珍与杨德群们,展示中国女性的勇毅和温和,“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的形象;还着眼于罪恶的段政府,下劣的无耻文人,以及那些庸人与“闲人”,文中虽没有勾画他们的“尊容”,但强烈的比照与暗示使那些在阴暗潮湿里的阴暗物们显得多么的丑陋!这种比照与暗示极具有战斗性与鼓动性,可以说这是该文不同于一般悼文的地方。
二、在创作的立场与原则上,有一点通常被人忽视了,就是那个在《故乡》中就已经显露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的怀抱与民族之爱。我们知道作者有生计流离之忧,但他又有着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尤其是杜甫以来的关怀政治现实与民族前途的人们身上所具有的。
在意识的层面上,“我”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叹息肠内热”的文化—政治情绪,因而读来颇能撼动人心。作者为何对“三·一八”惨案如此地表示出自己极大的愤慨呢?这不外于戮杀烈士或青年使他感到极点的悲愤。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他仍然是从进化论的角度,坚信未来必胜于现在,而青年代表未来,知识就是文明与未来的标记。
他将议论提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足以见出他的制高的峻拔与浑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烈的期待。而这些都厚寄于传承文明与进步知识的人们身上。他对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道义感的苛求程度是如此的强烈!因此,正如到见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我们对作者为什么尤痛斥无耻文人的阴险论调就不难理解了。
三、应当说,在本文中,鲁迅的思想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鲁迅从不掩盖自己思想的复杂性,他长于解剖自己,甚至于无情,其精神尤感人与可贵。
他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却又感觉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他想说的,有必要说的太多,但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出离地愤怒。
刘和珍是他的学生,是他的学识热烈的求知者,他回忆起当初订阅《莽原》的情形,从这一点感觉有些写作的必要,“但我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而不仅仅是这一点点的所谓的感激。
他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但他又说,“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说到这次惨案所引起的反响和意义时,他沉痛地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然而在文章的结尾,他又说:“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又会依稀地看见微茫的希望……”这些几乎矛盾的语言,并非是作者逻辑上的失误,而是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与告祭的心情。
同时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又分明地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间的程度。
应当说,作者还有许多想表达的,要表达的,但他徘徊于“两间”,纠缠于生死,沉耽于过去、现在与将来,而他思绪纷乱,也实在不能完全地沉静于他的心去作冷静的理性思索,于是他只好将这些“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被各种外力作用而已破碎的心灵!总之,是这样,还有什么其他的言辞呢?
于细微处见真情——《记念刘和珍君》细节描写赏析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凯杰中学江宗斌
《纪念刘和珍君》通篇燃烧着悲与愤的火焰——悲爱国青年之惨死,而愤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残暴无耻。如何将这两种情感最充分地传达出来,并拨动读者的心弦,应该是鲁迅先生构思本文时着重考虑的问题。我以为有两处细节描写为这团火焰的剧烈燃烧起了添柴加油的作用,足以烛照出先生的匠心。
一处是“反复细节”在“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倘缺少了这一处反复细节,艺术表现力势必削减大半。
另一处是“再现细节”在“五”中作者极尽细腻刻画之能事,生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
文章不厌其细地说“(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张静淑)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其中加点词语读来真如先生是现场的目击者,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先生都根据后来的尸检再现得毫发毕现,精确之至。
当然也可以避免麻烦,只用简笔,三言两语一笔代过,但那样又如何能突出杀人者的残暴,如何能强烈地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呢?此一处”再现细节”虽是”血淋淋的残酷”,但却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熊熊地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令人如梗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直斥杀人者。
以上两处细节描写,绝非偶然而为之,显然是鲁迅先生独抒机杼精思傅会的结晶。尤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了无斧凿痕迹,正可谓“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非大家莫能为也。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曹保顺
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
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叙议抒情和谐统一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的和谐的统一,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如第五段,先记叙了刘和珍等遇难的情景,描绘了爱国青年英勇斗争的形象,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
接着写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一句。这是在记叙之后,作者悲极愤极的感情的总的抒发,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对死难烈士的悲痛。而在记叙和抒情中又交叉着议论,增强了对反动派凶残下劣揭露的深刻性。
本文每一段几乎都是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它不仅增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与力度,而且使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例说《纪念刘和珍君》的修辞效果
陈立宏李正兵
《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记念性散文,不仅寄托着作者对死难青年的沉痛哀悼,而且燃烧着作者对凶残当局的强烈抨击。作品中作者的这两种悲愤的情感,主要是对通过以下几种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
一、运用反语,揭露敌人的反动罪行。用反语来讽刺和揭露敌人的罪行,是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战斗方法。本文就多次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如文章开头以“中华民国”来纪年,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对段褀瑞执政府的极大愤慨和讽刺。
既然是“中华民国”,就应是中国人民的政府。可这样的政府,竟然公然开枪射击请愿的学生,制造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可见这样的政府根本就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伪政府。讽刺之余,作者以犀利的笔调,一针见血的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罪行。
又如在六部分中,作者说到:“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众所周知,“太平”本义是指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这里显然是指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和可悲的局面。
“太平”一词的运用,可见蕴涵了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同时又饱含作者多少辛酸与无奈。
二、通过对比,展现猛士的勇毅形象。本文中,作者拿两种人与刘和珍这样的猛士进行了对比,从中彰显猛士的勇毅和干练。如第二部分中,作者拿“庸人”与“猛士”进行了对比。
“庸人”之所以“庸”,在于他们对“淋漓的鲜血”,虽有哀痛和不满,却不能“直面”和“正视”。
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驶,庸人们早已忘却哀痛,继续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真的猛士”却能面对黑暗的现实,不怕流血牺牲,勇敢地站起来反抗,企图打破这黑暗的铁笼子,赢得全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
从两种人对待现实的的不同态度中,读者从中可以窥见猛士的高大人格。又如第五部分中,作者拿“反动军阀”和“猛士”进行了对比。“反动军阀”看似强横,然而它却要依靠八国联军,与它们共同勾结,才能镇压学生的徒手请愿。
请愿的学生都是手无寸铁的文弱书生,然而当她们面临危难时,却能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鲜明的对比之中,勇士大无畏的形象再次展示了出来。
三、借助反复,强化作者的悲愤情感。鲁迅先生作文时,向来惜墨如金,可在本文中,他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中深化自己的情感。如开头的第一部分中“我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这句话,在文中就运用了三次。第一次是承接程君的请求而言的。
刘和珍不仅是作者的学生,更是作者志同道合的战友。
现在她“为了中国而死了”,作者自然觉得该“写一点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的悼念;第二句是针对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而言的,作者要“写一点东西”是为了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才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第三句是针对“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而言的,即针对“庸人”们而言的。
作者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可见,这三句话虽然在字面几乎完全相同,但在反复的运用中,意义却在逐层加深,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悲愤情感。倘缺少了反复这一手法,艺术表现力势必削减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