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题常用名词汇总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常见的阅读题术语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这些术语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够让我们更精准地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本文将详细解析高中语文阅读题中的常用名词,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
一、表达方式
1. 记叙:记叙是叙述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展开。记叙文的核心在于“讲故事”,通过描述人物、事件、环境等要素,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例如,《孔乙己》就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他悲惨的命运。
2. 描写: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描绘,包括人物、景物、环境等方面的刻画。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描写的种类繁多,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例如,在《背影》中,朱自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3. 抒情:抒情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是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抒情可以使文章充满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例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议论:议论是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常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可以使文章具有思想深度,引导读者思考。例如,《拿来主义》中,鲁迅通过犀利的议论,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5. 说明:说明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功能等进行解释和介绍,目的是让读者对某一事物有清晰的认识。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明了。例如,《苏州园林》通过对苏州园林建筑特点的详细介绍,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增强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
1. 比喻: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比作另一种事物,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具体的事物形象化。例如,“月亮像一艘银色的小船,静静地漂浮在夜空中。”这里将月亮比作小船,形象生动。
2. 拟人: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情感或语言。例如,“春天的脚步近了,大地开始苏醒。”这里将春天拟人化,使春天的形象更加鲜活。
3. 排比: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并列排列,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例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4. 夸张:夸张是为了强调某种效果,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程度。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瀑布的高度和气势。
5. 反复:反复是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通过反复使用“盼望”一词,表达了对春天的强烈期待。
6. 借代:借代是用与事物相关联的其他事物来代替该事物。例如,“红领巾们正在操场上做游戏。”这里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7. 反问:反问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增强语气。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吗?”这里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8. 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思考。例如,“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9. 引用:引用是引用名人名言、诗句或其他文献资料,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里引用了文天祥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突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不同人生价值的思考。
三、说明文分类
1. 实物说明文:实物说明文是对具体事物进行说明的文章,如《故宫博物院》介绍了故宫的建筑布局和历史背景。
2.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对某一现象或原理进行解释的文章,如《为什么会有四季》解释了四季变化的原因。
3. 程序说明文:程序说明文是对某一过程或步骤进行说明的文章,如《如何制作一杯咖啡》介绍了制作咖啡的具体步骤。
4. 科技性说明文:科技性说明文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普及的文章,如《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5. 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文艺性说明文是以文学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如《昆虫记》既是一本科普读物,又是一部文学作品。
四、说明顺序
1. 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如《从猿到人》按人类进化的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2. 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空间方位进行说明,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按照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介绍了纪念碑的各个部分。
3. 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说明,如《大自然的语言》按照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 打比方:打比方是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明,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水晶球,漂浮在浩瀚的宇宙中。”这里通过打比方,使地球的形象更加直观。
2. 举例子:举例子是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使说明更加具体可信。例如,《中国石拱桥》中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 作比较:作比较是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例如,《松鼠》中将松鼠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突出了松鼠的灵活和可爱。
4. 列数字:列数字是通过列举具体数据进行说明,使说明更加准确。例如,《太阳》中列举了太阳的直径、温度等数据,准确说明了太阳的特点。
5. 分类别:分类别是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使说明更加条理清晰。例如,《鲸》中将鲸分为须鲸和齿鲸两类,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
六、记叙的顺序
1. 顺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例如,《祝福》按照祥林嫂的一生经历进行了顺叙描写。
2. 倒叙:倒叙是先写结局,再回顾事件的发生过程,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例如,《一件小事》先写了“我”的愧疚,再回忆了那件小事的经过。
3. 插叙(追叙):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往事,补充说明,丰富内容。例如,《藤野先生》中插入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 肖像(外貌)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包括容貌、服饰、体态等。例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破旧长衫的描写,反映了他贫困潦倒的生活状态。
2.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故乡》中对闰土捕鸟的动作描写,突出了他的勤劳和机智。
3. 神态描写:神态描写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脸上的笑容描写,揭示了他内心的无奈和悲哀。
4.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或独白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话语,反映了他迂腐的性格。
5. 心理活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例如,《背影》中对“我”看到父亲背影时的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6.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人物,侧面烘托是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例如,《孔乙己》中通过酒店伙计的反应,侧面烘托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低下。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1. 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例如,《荷塘月色》中由荷塘想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2. 想象:想象是创造不存在的事物或情景,使文章更具想象力。例如,《皇帝的新装》中安徒生创造了两件看不见的衣服,讽刺了皇帝的愚蠢。
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深化主题。例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农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4. 比较:比较是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异同,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例如,《松鼠》中将松鼠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突出了松鼠的灵活和可爱。
5. 对比:对比是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异同,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例如,《孔乙己》中将孔乙己与短衣帮进行对比,突出了孔乙己的不幸命运。
6. 衬托:衬托是通过次要事物突出主要事物。例如,《孔乙己》中通过酒店伙计的冷漠,衬托了孔乙己的孤独和无助。
7. 烘托:烘托是通过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突出主要事物。例如,《祝福》中通过阴森的环境描写,烘托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8. 反衬:反衬是通过相反的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例如,《孔乙己》中通过周围人的冷漠,反衬了孔乙己的善良和孤独。
9. 先抑后扬:先抑后扬是先贬低后赞美,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例如,《范进中举》中先写范进的穷困潦倒,后写他中举后的得意忘形。
10.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是通过小事反映大道理,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例如,《背影》中通过父亲背影这一小事,表达了父爱的伟大。
11.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情感。例如,《石灰吟》中于谦通过石灰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的品格。
12. 借物喻理:借物喻理是通过某一事物来阐述某种哲理。例如,《劝学》中荀子通过学习的过程,阐述了不断进取的道理。
13. 寓理于物:寓理于物是通过某一事物来寄托某种哲理。例如,《愚公移山》中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14. 借物喻人:借物喻人是通过某一事物来比喻某个人物。例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农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15. 状物抒情:状物抒情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例如,《荷塘月色》中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16.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例如,《沁园春·雪》中通过对北国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豪迈的情怀。
17.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例如,《登高》中杜甫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 总起全文:总起全文的句子通常位于文章开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篇即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2. 引起下文:引起下文的句子通常用于段落之间,引出下文的内容。例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3. 打下伏笔:打下伏笔的句子通常在前文中埋下线索,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例如,《孔乙己》中多次提到孔乙己的“读书人”身份,为后文他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4. 作铺垫:作铺垫的句子通常用于段落之间,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准备。例如,《孔乙己》中多次描写孔乙己的贫穷,为后文他最终的悲惨结局做了铺垫。
5. 承上启下(过渡):承上启下的句子通常用于段落之间,连接上下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承上启下,既总结了前文,又引出了后文。
6. 前后照应:前后照应的句子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例如,《孔乙己》中开头提到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结尾再次提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7. 首尾呼应:首尾呼应的句子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例如,《孔乙己》中开头提到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结尾再次提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8. 总结全文:总结全文的句子通常位于文章结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例如,《孔乙己》结尾总结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9. 点题:点题的句子通常位于文章开头或结尾,点明文章的主题。例如,《孔乙己》中多次提到孔乙己的“读书人”身份,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10. 推动情节发展:推动情节发展的句子通常用于段落之间,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例如,《孔乙己》中多次描写孔乙己的遭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 渲染气氛:渲染气氛的句子通常用于描写环境,营造特定的氛围。例如,《孔乙己》中通过对酒店环境的描写,渲染了冷清、压抑的氛围。
2. 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形象的句子通常用于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例如,《孔乙己》中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烘托了他善良、迂腐的性格。
3. 烘托人物感情:烘托人物感情的句子通常用于描写人物的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例如,《孔乙己》中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烘托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4.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的句子通常位于文章结尾,揭示文章的主旨。例如,《孔乙己》结尾总结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 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突出主题的句子通常位于文章结尾,深化文章的主旨。例如,《孔乙己》结尾总结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掌握这些语文阅读题中的常用名词,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