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的复习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单纯依靠强化训练未免枯燥,而一味地读书背记又显得单调乏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四步法。
这套方法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导入环节:激发兴趣与学习欲望
复习课的导入同样重要,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渴望。以高一上册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例,笔者采用了一段高度概括、精练抒情的独白来总领全章: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是彷徨后的抉择。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倒退,民主与独裁,共和与复辟,爱国与卖国,进行着空前激烈的生死较量。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一场场春雷滚滚的爱国运动,历史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新转折。”
这段独白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还巧妙地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为几个关键冲突,便于学生理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有动力去深入复习。
二、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史实”是四步法的第一步,也是基础中的基础。它的核心在于梳理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理清基本的历史事实,并概括阶段特征。具体来说,指导学生迅速浏览翻检教材,列举出本章的主要大事,归纳出历史线索,进而总结出这一阶段的特征。
# (一)两条历史线索
1. 政治线索:为“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政治斗争
- 北洋军阀统治期间,中国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到袁世凯称帝,再到护国运动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民主共和制度的追求与挑战。
2. 经济线索:为“实业救国”而展开的经济活动
- 在这一时期,尽管政治动荡不安,但中国经济却迎来了短暂的发展春天。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试图通过发展工业来挽救国家命运。
# (二)阶段特征
1. 政治上:
- 袁世凯卖国罔民独裁统治和军阀割据混战;
-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不懈的斗争。
2. 经济上: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获得“短暂春天”。
3. 思想上:
- 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 新文化运动兴起。
通过上述梳理,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例题解析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这里提供几道典型例题供学生练习:
1. 表明袁世凯已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的事件是:
- A.镇压二次革命,就任正式大总统
- B.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C.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 D.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袁世凯破坏民主制度的具体行为。虽然D项看似最直接,但实际上,袁世凯在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之前就已经通过其他手段逐步摧毁了民主制度。正确答案应为C,即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标志着袁世凯彻底剥夺了议会权力,使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 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 B.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 C.资产阶级运动由改革向革命转变
- D.资产阶级维新派在革命失败后转向革命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能够概括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维新派在革命失败后并没有直接转向革命,而是更多地转化为立宪派,继续主张通过改良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因此,D项表述错误。
3. 下列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无关的是:
- A.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 B.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 C.蔡锷等人在云南发动起义
- D.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解析:这道题考查较细,需要学生认真看书,了解每个事件的具体背景。实际上,袁世凯一度被迫放弃帝制,但仍赖在大总统宝座上不下来。因此,《第二次讨袁宣言》是在袁世凯已经复辟失败后发布的,与复辟帝制本身无关。正确答案为D。
四、第二步:“史通”——构建联系
“史通”是四步法的第二步,旨在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必然性。
# (一)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例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使得政府政策不稳定,这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利环境下,一些有识之士仍然坚持“实业救国”的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这种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视角。
# (二)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它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提倡科学、民主等现代价值观,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尊孔复古逆流的泛滥也从反面证明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和深远影响。通过对比这两股思潮,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一时期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五、第三步:“史论”——提升思维能力
“史论”是四步法的第三步,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学生能够形成独立的观点和判断力。
# (一)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其行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他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另一方面,他又背叛了民主共和的理想,企图恢复帝制。对于袁世凯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好人或坏人,而应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客观公正地分析其行为的动机和后果。
# (二)反思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但它并非完美无缺。一方面,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科学、民主等现代价值观的传播;另一方面,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激进地否定传统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避免片面化的认知。
六、第四步:“史感”——深化情感体验
“史感”是四步法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环。通过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 (一)孙中山的奋斗精神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孙中山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他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二)民众的觉醒与抗争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广大民众面临着沉重的压迫和剥削,但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积极投身于各种抗争活动中。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工人罢工,都体现了民众对自由、平等的强烈渴望。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民的力量,认识到历史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奋斗和牺牲铸就的。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四步法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复习方法,更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还能提升思维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成为具有历史眼光和人文情怀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