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要点:能源的开发利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要点:能源的开发利用

2025-08-0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要点: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能源问题概述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它不仅支撑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能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二、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为辅,并积极发展水电、稳妥推进核电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这一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既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反映了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视。

1. 煤炭: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用于发电、钢铁冶炼等行业。尽管近年来煤炭比例有所下降,但其在能源供应中的基础性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2. 石油与天然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逐年攀升。中国虽然有一定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但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需要大量进口。

3. 水电:中国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尤其在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如三峡大坝等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水电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4. 核电: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在中国得到了稳步发展。广东的大亚湾、岭澳核电站,浙江的秦山核电站,江苏的田湾核电站等项目,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5.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

三、我国能源消费利用的变化特点

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煤炭比例逐渐下降,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比例不断上升。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

1. 政策引导: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如《可再生能源法》等,旨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2. 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清洁能源的开发成本逐渐降低,效率不断提高,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促使政府和企业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力度。

4. 经济发展转型:中国经济正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转变,这也推动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四、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及其建设原因

中国已建成了多座核电站,包括广东的大亚湾、岭澳核电站,浙江的秦山核电站,江苏的田湾核电站等。这些核电站的建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常规能源分布少:某些地区常规能源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2. 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高度发达,能源需求巨大,核电作为一种高效、稳定的能源形式,能够有效缓解能源紧张局面。

3. 能源安全:通过发展核电,可以减少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增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4. 环保要求:相比传统化石燃料,核电在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符合国家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

五、目前能源利用紧张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尽管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能源利用紧张的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1. 经济发展速度快: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使得能源需求持续增加。

2. 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迅速扩张,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

3.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部分企业和个...

3.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节能意识,导致能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4.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内能源资源有限,勘探和开采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

5.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全球石油市场波动频繁,油价上涨增加了中国进口石油的成本压力。

6. 缺少石油储备体系: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一旦国际市场出现突发情况,将严重影响国内能源供应。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

1.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通过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长期供油协议,确保石油供应的稳定性。

2.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逐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以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能源短缺风险。

3. 加大能源勘探、开采,增加能源产量:加大对国内油气田的勘探力度,提高开采技术水平,增加能源自给率。

4.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通过大规模的跨区域输电、输气工程,优化全国能源资源配置,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

5. 稳妥发展核电:继续推进核电项目建设,提高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

6. 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合理布局新能源项目,促进能源多样化发展。

7.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8.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形成良好的节能氛围。

9.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单位GDP能耗。

10. 利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等替代燃料,减少对传统石油的依赖。

六、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意义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合作共赢的结果,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

- 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和技术条件,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输油管道的建设使该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 促进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管道建设带动了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了当地的交通、通信等条件,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石油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2. 对中国的影响:

2. 对中国的影响:

- 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中哈输油管道的建成,使中国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石油,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了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 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分散了石油供应的风险,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 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资源丰富且稳定,为中国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 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相较于海上运输,陆路输油管道更安全可靠,减少了海盗袭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 就近节省运输费用:哈萨克斯坦距离中国较近,缩短了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

七、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的原因

去年,中国西南部一些原本是能源输出省份却出现了能源紧张的情况,主要原因有:

1. 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电是重要的能源来源。然而,受气候变化影响,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量不足,导致水力发电能力下降。

2. 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农业和生活用电需求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应的压力。

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

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是中国两大重要的能源输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通过这些工程,东部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清洁能源,西部地区则实现了资源优势的转化,形成了合理的能源布局。

2. 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旺盛,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有效解决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缺口问题。

3. 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天然气和电力的使用减少了煤炭的燃烧,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空气质量。

4. 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能源输送工程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如管道制造、施工建设、电力设备制造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5. 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仅提升了区域基础设施水平,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6. 缓解农村生态压力:通过提供清洁的能源,减少了农村地区对薪柴、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保护了生态环境。

九、问题及其影响

尽管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工程建设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2. 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大规模的施工活动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影响周边环境。

3. 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中国的能源开发利用正处于转型期,未来将继...

中国的能源开发利用正处于转型期,未来将继续朝着清洁化、高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中国有望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