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河流问题答题技巧

在高考地理中,河流问题一直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河流不仅与地形、气候密切相关,还涉及到水文特征、地貌形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多个方面。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解答有关河流的各类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答题技巧。
一、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关系
1. 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
河流通常在山谷中发育,而山谷是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的地方。换句话说,河流总是沿着地势较低的方向流动,因此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以指示河流的流向。例如,在等高线地图上,如果某处等高线向北弯曲且指向高值区,那么该处可能有一条由南向北流动的河流。
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河流的流向,还可以帮助判断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分布情况。
2. 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
河流的流向始终遵循从高到低的原则。这意味着,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海拔高度变化,我们可以预测河流的流向。例如,若某一地区东部海拔较高,西部较低,则河流很可能会从东向西流动。这一规律对于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流域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3. 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地形的坡度大小。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地形陡峭,水流速度快,这不仅意味着河流的侵蚀能力强,也暗示了该区域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相反,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形较为平坦,水流速度较慢,适合发展航运。此外,水流速度慢的河段往往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或三角洲。
二、河流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系特征与其所在的地形地势和地貌密切相关。以下是几个关键点:
1. 发源地与流向
河流的发源地通常位于山区或高原地带,这些地方地势较高,降水丰富,形成了河流的源头。河流的流向则取决于地形的高低起伏,一般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动。了解河流的发源地和流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流域范围。
2. 长度与流域面积
河流的长度和流域面积是衡量其规模的重要指标。长河通常跨越多个地形区,流经不同的气候带,其水文特征也会随之变化。流域面积大的河流,通常支流众多,水量充沛,对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3. 支流及注入海洋
支流是主干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水系网络。支流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河流的水量和水文特征。例如,支流多的河流,水量相对稳定,流量较大;而支流少的河流,水量波动较大。此外,河流最终注入的海洋类型(如内海、外海或湖泊)也会影响其水文特征和生态功能。
4. 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
根据河流的流速、水量和地形特点,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上游河段通常位于山区,地势陡峭,水流湍急,侵蚀作用强烈,河床多为V形谷或峡谷。中游河段地形逐渐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床开始出现宽阔的河漫滩和曲流。
下游河段则进入平原地区,水流缓慢,河床宽广,沉积作用明显,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5. 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河流流经的省区、城市和地形区对其水文特征和社会经济影响至关重要。例如,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长江流经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支撑了庞大的农业和工业体系。了解河流流经的具体区域,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其对当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三、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总量、流量变化、结冰期、凌汛、含沙量、航运价值和水能资源等方面。以下是对这些特征的详细解析:
1. 径流总量
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的大小、流经气候区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一般来说,流域面积大、降水量丰富的地区,径流总量较大;而流域面积小、降水量少的地区,径流总量较小。此外,植被覆盖状况也会影响径流总量,植被良好的地区,土壤保水能力较强,径流总量相对稳定。
2.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以雨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河流,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多的季节流量大,降水少的季节流量小。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相对稳定,径流变化较小。例如,我国南方的河流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流量大;
北方的河流则受冰雪融水影响,夏季气温高时流量大。
3. 结冰期
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情况下,气温低于0℃时,河流会出现结冰现象。冬季寒冷的北方河流,结冰期较长;而南方河流由于气温较高,通常没有结冰期。结冰期的存在不仅影响河流的通航条件,还会导致凌汛的发生。
4. 凌汛
凌汛是指河流在春季或秋季因冰层融化或冻结而导致的洪水现象。凌汛多发生在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例如,黄河下游的凌汛现象较为严重,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因此,了解凌汛的发生条件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5. 含沙量
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疏松、植被覆盖差的地区,河流含沙量较大;反之,含沙量较小。例如,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由于土壤疏松且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极高。含沙量大的河流容易造成泥沙淤积,影响河道的通航能力和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6. 航运价值
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是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的地区,通航价值大。此外,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例如,长江下游地区,水运发达,运输成本低,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水能资源
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例如,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由于地形落差大,水能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开发水能资源不仅可以提供清洁能源,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河流地貌
河流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会形成多种地貌形态,这些地貌不仅反映了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山区地貌
在山区,河流的侵蚀作用显著,通常形成峡谷、V形谷和瀑布等地貌。例如,三峡地区由于岩层上硬下软,形成了壮观的峡谷和瀑布。此外,山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东南丘陵形成了“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了“石漠化”。这些地貌现象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挑战。
2. 平原地貌
在平原地区,河流的沉积作用显著,形成了宽谷和冲积平原。例如,黄河下游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为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此外,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例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形对河流水文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
地势决定了河流的流向,河流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以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例如,亚洲的许多大河如长江、黄河等都发源于青藏高原,然后向东或向南流入大海。
2.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和坡度决定了河流的流速和支流发育情况。地势陡峭的山区,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例如,长江上游流经山区,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下游流经平原,流速慢,适合航运。
3. 山脉作为分水岭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以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例如,秦岭是中国南北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淮河以北属于黄河流域,以南属于长江流域。
六、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河流水文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雨型气候区
多雨型气候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流量大,容易发生洪水。
2. 干旱型气候区
干旱型气候区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例如,塔里木河主要靠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升高时,河流流量增大。
3. 气温较低地区
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的地区,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例如,东北地区的河流冬季结冰期较长,影响了河流的通航和水利工程的运行。
4. 气温较高地区
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的地区,河流没有结冰期。例如,南方地区的河流冬季不结冰,全年都可以通航,对水运和灌溉非常有利。
通过对河流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河流的形成机制、水文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考生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更好地掌握河流问题的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