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知识点总结

在高考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大气相关知识点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气不仅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还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将详细总结大气的基本组成、垂直分布、热力状况、运动规律以及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帮助考生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板块。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 (一)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圈层,它不仅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条件,还深刻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大气圈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水分循环有序,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此外,大气圈还能吸收来自太阳的有害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1. 低层大气的组成
- 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其余为稀有气体和其他微量成分。
- 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虽然不多,但它是形成云雾、降雨等天气现象的重要物质。
- 固体杂质:如尘埃、烟雾等,它们在大气中起到成云致雨的作用。
2.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 氮气: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之一。
- 氧气: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支持呼吸作用。
- 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同时具有温室效应,能够保温。
- 臭氧:位于平流层,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 大气污染及其影响
-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等。
-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氟氯烃类物质会分解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空洞,增加地面紫外线辐射强度,危害人体健康。
- 酸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溶于雨水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损害农作物和森林资源。
#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根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特点可以分为若干层次,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1. 对流层
- 特征:对流层是大气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厚度约为10-15公里。其特点是上冷下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内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层次。
2. 平流层
- 特征: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厚度约为50公里。该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主要是因为存在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量紫外线。平流层内的空气相对稳定,风速较大且方向较为一致,适合高空飞行。此外,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对保护地球生态至关重要。
3. 高层大气
- 特征:包括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其中,电离层位于热层内,由于受到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强烈照射,部分气体分子发生电离,形成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能够反射短波信号,实现远距离通信。
二、对流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 (一)太阳辐射与大气的相互作用
1. 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
-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因此,纬度较低的地区通常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选择性吸收: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被不同的大气成分吸收,例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更多地吸收红外线。
- 反射:云层和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尤其是白色云层反射率较高,可将大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
- 散射:大气中的微小颗粒会散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现蓝色,并在日出日落时产生美丽的色彩变化。
3.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这一规律解释了为什么高温物体发出的光更偏向短波段,而低温物体则偏向长波段。
4. 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
-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热。这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 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成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再向地面发射部分热量,起到保温作用。夜间有云时,大气逆辐射较强,地面温度较高;晴朗无云时,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温度较低。
5. 全球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相等,形成了稳定的气候系统。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可能导致热量收支失衡,进而引发全球变暖等问题。
# (二)大气运动原理
1.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温度差异,从而形成气压差,驱动空气流动。
2.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现象。当某一地区地面受热不均匀时,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局部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包括城市风、海陆风和山谷风等。
3. 风的形成
- 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差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大小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等压线越密集,表示气压差越大,风力也越强。
-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会影响风的方向。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地转偏向力在低纬度较小,在高纬度较大。
- 摩擦力:地表摩擦力会改变风向,使其不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区。摩擦力在近地面层尤为明显,高空风则基本与等压线平行。
4. 大气环流的意义
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调整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大气环流,热量从热带向两极传输,水分从海洋输送到陆地,维持了地球的气候平衡。
#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季节位移
1.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 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区。
- 信风带:从副热带高压区吹向赤道低压区,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
-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南北纬30°左右,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
- 中纬西风带:从副热带高压区吹向副极地低压区,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 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南北纬60°左右,冷暖气流交汇,形成低压区。
- 极地东风带:从极地高压区吹向副极地低压区,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 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附近,空气寒冷下沉,形成高压区。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移动。大致来说,北半球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这种季节性移动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季风气候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3. 季风的成因与典型分布
- 东亚季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季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亚洲高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亚欧大陆升温快,形成亚洲低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 南亚季风:除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季节移动也是重要原因。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
通过对大气组成、垂直分布、热力状况和运动规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掌握大气污染对气候的潜在威胁。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这些知识点不仅是理论基础,更是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具体案例的重要工具。希望考生们能够扎实掌握这些内容,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