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教版高二政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政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知识点总结

2025-08-25
人教版高二政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要及时跟上老师的步伐,也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要及时总结。这是做其他练习必备的前提。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概念。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庞大体系,它不仅涵盖了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还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部门。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家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当时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政策,苏联模式成为我国借鉴的主要对象。因此,我国选择了以苏联为蓝本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集中调配资源,统一规划经济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1. 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重大经济决策均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从生产目标到资源配置,从价格设定到产品分配,每一个环节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计委”)负责统筹安排。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确保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掌控,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决策效率低下等。

2.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所有制结构以全民所有制为主,辅之以集体所有制。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几乎垄断了所有重要的工业和农业领域。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则被严格限制,仅限于一些小型服务业和手工业。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虽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抑制了市场活力和个人创造力。

3. 指令性计划与行政命令

国家通过发布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指导生产和经营活动。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完成生产任务,不得擅自调整产量或改变产品种类。这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 统一的价格体系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而非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计划经济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无法真实反映商品的价值和稀缺程度。结果是价格信号失灵,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它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计划经济体制通过集中调配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例如,“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我国建成了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2.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统购统销等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统购统销等方式,确保了粮食、日用品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在困难时期,如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959-1961),国家通过严格的计划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生活的波动。

3. 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的条件,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计划经济体制还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四、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1. 所有者缺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容易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这导致企业管理层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责任感,生产经营效率低下。

2. 激励约束机制失灵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劳动者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收入差距不大,形成了“大锅饭”的局面。此外,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3. 价格对经济失去指示性

如前所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无法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这使得价格失去了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供需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4. 劳动者积极性低

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许多人选择“磨洋工”,即故意拖延工作进度,降低工作效率。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5. 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依赖于行政命令,而不是市场机制。这使得资源分配往往不合理,大量资源被投入到低效项目中,而真正有潜力的领域却得不到足够的支持。结果是经济效率低下,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显著提高。

五、经济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面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改革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的高度统一经营模式,赋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这一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2. 城市工业改革:国企改革

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城市工业改革也随之展开。国企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国企逐步摆脱了困境,焕发出新的活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应运而生。

3. 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允许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同时,建立健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等多层次市场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4.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实力显著增强,服务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六、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社保、医疗等领域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依然存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亟待改善。这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也制约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提升。

3.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

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现象频发,给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是一个复杂...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弊端。通过持续的经济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改革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