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新方案 政治:坚持“三贴近”原则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政策也在逐步调整和完善。其中,政治学科的考试方式从传统的计分制改为计算等级的学业水平测试,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考生的学习策略,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政治学科的命题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复习策略,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学科的命题特点与目标
南京一中的李昱蓉老师指出,政治科目的必修测试内容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政治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这表明,政治学科的命题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记忆,更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课程目标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明确列出,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统领着学科知识的目标设置和能力发展的目标实施。这意味着,政治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主要价值取向是回归生活世界,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突出思想政治观点和价值标准、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时代感仍是政治学科的命题特点。
例如,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题目,如信用工具的利弊分析、科学理性地消费、经济发展状况与人们的消费行为等,这些题目旨在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
二、时间安排与学习方法
针对这一新的考试形式,李老师给出了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建议。首先,政治科目大致于12月底完成必修模块4的教学,1月进行必修模块1的复习,寒假后进行必修模块2和必修模块4的复习,在3月下旬安排模拟测试。这种时间安排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复习,确保每个模块的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巩固。
在学习过程中,李老师特别强调了“学”与“习”的结合。“学”主要包括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和及时复习;“习”则包括检测和运用(练习、考试、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以下是具体的四点学习建议:
1. 听课要打主动仗:学生应提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紧紧跟上教师的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做好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在听课时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跟随。
2. 问题探究: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学生不仅要敢于发问,更要善于发问。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不仅能积累知识,还能培养爱思考的习惯。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提升思维能力。
3. 体验探究:除了理论学习外,学生还应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感性材料的储备。学会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具体化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将自己置身于具体的情景中,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4. 记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理清知识结构的重要工具。学生要学会处理好听记的关系,注意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定期整理笔记并加以补充,可以使知识体系更加清晰,便于复习和回顾。
三、复习策略与实践应用
思想政治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与其日常生活相互滋养、相互提升,促进其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沟通。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社会生活主题为统领,形成问题串:复习时,可以围绕某一社会生活主题展开,形成一系列相关问题,贯穿起学科知识。
例如,在复习《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时,可以围绕“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一主题,提出多个相关问题,如信用工具的使用、理性消费的重要性等,通过这些问题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联系社会热点话题,链接知识:将学科知识与当前的社会热点相结合,既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复习《政治生活》时,可以结合近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国际关系的变化、国内政策的调整等,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逻辑和决策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解析例题,提升答题能力:通过解析有代表性的例题,学生可以领会答题的方法和要领,辅之以必要的训练,提升答题能力。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应注意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逐渐形成自己的答题模式。此外,还可以通过模拟考试来检验复习效果,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四
面对政治学科的新变化,考生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通过合理的复习安排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政治学科的改革不仅是考试形式的变化,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共同迎接新的挑战。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