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语文诗歌题答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题答技巧

2025-08-10
高考语文诗歌题答技巧

在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部分,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然而,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技巧,可以大大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本文将详细探讨高考语文诗歌题的答题技巧,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

一、修辞方法与表达方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是理解诗人情感和意图的重要途径。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还赋予了诗歌丰富的层次感和情感深度。

1. 比喻与拟人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某种特征或情感。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诗人用“孤烟直”和“落日圆”来描绘沙漠中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拟人则是赋予非人类的事物以人的行为或情感,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依”字,使白日仿佛有了人的动作。

2. 设问与反问

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反问则是通过反问句式加强语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与不屈。

3. 借代与对偶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本体,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用“烽火”代指战争。对偶则是在句子结构上形成对称,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既工整又富有节奏感。

4. 夸张与衬托

夸张是为了强调某种效果而故意夸大事实,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衬托则是通过对比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以花鸟的自然反应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痛。

二、表现手法与篇章结构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同样重要,它们共同决定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深度。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而篇章结构则涉及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布局安排,如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 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比是用比喻的手法,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硕人》)。兴则是通过起兴的方式引出主题,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鹿鸣》),先写鹿鸣,再引出宴会的欢乐场景。

2. 抑扬变化与铺陈描写

抑扬变化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有意先贬后褒或先褒后贬,以增强表达效果。如杜甫的《蜀相》,先写武侯祠的荒凉,再赞美诸葛亮的功绩。铺陈描写则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细致描绘,展现其全貌,如《阿房宫赋》中对宫殿的详细描述。

3. 象征联想与对比想象

象征联想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引发对抽象概念的联想,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通过梅与雪的对比,象征高洁与坚韧。对比想象则是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通过两岸青山与孤帆的对比,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三、思想感情与作用分析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用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关键。常见的思想感情包括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而诗歌的作用则体现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方面。

1. 思想感情的具体分析

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要结合具体的意象和情境。例如,杜甫的《春望》中,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则展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心境。

2. 诗歌作用的综合评价

诗歌的作用不仅仅是表达情感,更在于通过艺术手段传达深刻的思想。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升华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四、答题步骤与示例解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上述技巧,下面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答题步骤。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间接抒情包括:

1. 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2.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 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一般是哲理诗。

通过对高考语文诗歌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对于提高解题效率至关重要。无论是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还是思想感情和作用分析,都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应对高考语文诗歌题,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