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2025-04-16
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篇1: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了解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点。

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点

1.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合=ma

牛顿原始公式:F=Δ(mv)/Δt(见牛顿《自然哲学之物理原理》).即,作用力正比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这也叫动量定理.在相对论中F=ma是不成立的,因为质量随速度改变,而F=Δ(mv)/Δt依然使用.

3.几点说明:

(1)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

(2)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力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负值,一般常取加速度的方向反正方向.

(3)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问题时,可将物本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列方程.

4.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性质:

(1)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体加速度方向由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决定.牛顿第二定律物理表达式∑F = ma中,等号不仅表示左右两边数值相等,也表示方向一致,即物体加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外力方向相同.

(3)瞬时性:当物体(质量一定)所受外力发生突然变化时,作为由力决定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要同时发生突变;当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同时为零,加速度与合外力保持一一对应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对应的规律,表明了力的瞬间效应.

(4)相对性: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坐标系,在这种坐标系中,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样的坐标系叫惯性参照系.地面和相对于地面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看作是惯性参照系,牛顿定律只在惯性参照系中才成立.

(5)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都能各自独立产生一个加速度,各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等于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

(6)同一性:a与F与同一物体某一状态相对应.

[编辑本段]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与光速比速度远低,特指F=ma形式).

(2)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3)参照系应为惯性系.在非惯性系中不适用.

但我们仍可以引入“惯性”使牛顿第二定律的表示形式在非惯性系中使用.

例如:如果有一相对地面以加速度为a做直线运动的车厢,车厢地板上放有质量为m的小球,设小球所受的和外力为F,相对车厢的加速度为a',以车厢为参考系,显然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即

F=ma'不成立

若以地面为参考系,可得

F=ma对地

式中,a对地是小球相对地面的加速度.由运动的相对性可知

a对地=a+a'

将此式带入上式,有

F=m(a+a')=ma+ma'

则有 F+(-ma)=ma'

故此时,引入Fo=-ma,称为惯性力,则F+Fo=ma'

此即为在非惯性系中使用的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形式.

由此,在非惯性系中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除了真正的和外力外,还必须引入惯性力Fo=-ma,它的方向与非惯性系相对惯性系(地面)的加速度a的方向相反,大小等于被研究物体的质量乘以a.

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点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成绩。

篇2: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一. 教学内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二. 知识要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进一步解决动力学问题。

三. 重点、难点解析:

1、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将研究对象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

(3)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画出运动简图:标出物体的速度方向(由此可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以及加速度的方向(即合外力的方向)。

(4)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应用运动学公式列式。

(5)解方程并分析讨论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2、处理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那道题目之后,要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而初学者往往一拿到题目就想代牛顿定律公式和运动学公式,结果把有初速度的当作无初速度,有摩擦力的以为没有摩擦,多过程的问题误认为是单个过程,这样不但会解错题目,而且形成一种乱套公式的不良习惯。认真审题,弄清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确定了解题思路再着手解题,这是解题的基本方法也是必须训练的基本功。由于物体的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密不可分,所以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往往是同时考虑,交叉进行,在画受力分析图时,把所受外力画在物体上。

3、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方法:

(1)分析研究对象有没有初速度,初速度的方向如何。

(2)分析研究对象作什么形式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是匀减速运动。

(3)从受力情况或从运动学公式,分析是否能确定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4)分清物体经历的是一个阶段的运动(a不变),还是连续发生的分阶段运动,找到各段之间存在的联系,判断相邻两段运动中哪些物理量必定相同,速度、位移还是时间等。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3: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来验证。

(2)对任何物体都适用,不论固体、液体、气体。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它的运动状态)

(5)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二、惯性

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即: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它的运动状态,静止物体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2、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性质,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位置及受力情况毫无关系。

(3)惯性是一种属性,它不是力。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4: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学习目标:

1.记住和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物理模型,并会熟练应用。

3.强化规范化解题。

考点说明:

考点测试内容测试要求

20牛顿第一定律A

21探究、实验: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a

22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C

23牛顿第三定律A

24力学单位制A

说明:1.不要求求解加速度大小不同的连接体问题,不要求求解三个及以上连接体问题。

学习过程:

一.基本问题

例题1:(考题2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沿水平方向对物体施加10N的拉力,g取10m/s2,求:

(1)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运动3s时速度的大小;

(3)物体从开始运动到位移为10m时经历的时间。

知识点:⑴受力分析图

⑵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⑶理解:①有力就有加速度(力和加速度是瞬时对应的关系)。

②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③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⑷运动学公式:

例题2:(考题26)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正以32m/s的速度行驶。因前方出现事故,司机立即刹车,直到汽车停下。已知汽车的质量为1.5103kg,刹车时汽车所受的阻力为1.2104N,求:

(1)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的大小;

(2)从开始刹车到最终停下,汽车运动的时间;

(3)从开始刹车到最终停下,汽车前进的距离。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a??v,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t

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因此它不是一个实验定律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公式F=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关系,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的,可以用分量式表示,Fx=max,Fy=may, 若F为物体受的合外力,那么a表示物体的实际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某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力的合力,那么a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的分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若干力中的某一个力,那么a仅表示该力产生的加速度,不

是物体的实际加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ma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牛顿(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2.

(5)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③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

(5)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而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

后,另一个可能仍然存在。

5.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即F=mg+ma.;

(2)失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即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6、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2)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3)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微观粒子。

7.常用公式

F=ma

V^2-V0^2=2ax

T=2x/a^1/2

V=v0+at, x=v0t+1/2at^2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6: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表达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 =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7、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7: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一,必过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

一直线上。

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

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

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5)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作用力反

2.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程序:(1)确定研究对象;(2)采用隔离法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

的作用力;(3)按照先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

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4)画物体受力图,没有特别要求,则画示意图即可。

3.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状态的物

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即F=mg+ma.;(2)失重:物

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

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即物体处于完全失

重。

4、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

(2)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3)只适用于

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微观粒子。

5、牛顿第三定律讲述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必须遵循的规律。这对力叫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实验结论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用与反作用是相对而言的,总是成对出现的,具有四同:即同时发生、存在、

消失、同性质。(如果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绝不会是弹力或重力。)

(2)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于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不能抵消各自产生

各自的效果,(F = m1a1, F ? = m2a2)不存在相互平衡问题。而平衡力可以抵消也可以是不同

性质的力。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相互作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无论物体处于静止、作匀

速运动,或变速运动,此定律总是成立的。

(4)必须弄清:拔河、跳高或马拉车。 如果拔河:甲队能占胜乙队是由于甲队对乙队的拉力大于乙队受到的摩擦力,而甲队对

乙队的拉力和乙队对甲队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反作用力。同理跳高是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

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人只所以能跳起来,是地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受到的

重力。

(5)应指出的是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问题最易出错。

篇8: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实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a与F的关系,a与m的关系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a的方向与F合的方

向总是相同。

2.表达式:F=ma 或 a?F合

m 用动量表述:F合??P t

揭示了:① 力与a的因果关系,力是产生a的原因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② 力与a的定量关系 ....

3、对牛顿第二定律理解:

(1)F=ma中的F为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

(2)F=ma中的m,当对哪个物体受力分析,就是哪个物体的质量,当对一个系统(几个

物体组成一个系统)做受力分析时,如果F是系统受到的合外力,则m是系统的合质量.

(3)F=ma中的 F与a有瞬时对应关系, F变a则变,F大小变,a则大小变,F方向变a也方向变.

(4)F=ma中的 F与a有矢量对应关系, a的方向一定与F的方向相同。

(5)F=ma中,可根据力的独立性原理求某个力产生的加速度,也可以求某一个方向合外力的加速度.

(6)F=ma中,F的单位是牛顿,m的单位是kg,a的单位是米/秒2.

(7)F=ma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

4. 理解时应应掌握以下几个特性。

(1) 矢量性 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公式不但表示了大小关系,还表示了方向关系。

(2) 瞬时性 a与F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作用力突变,a的大小方向随着改变,是瞬时的对应关系。

(3) 独立性 (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F合产生a合;Fx合产生ax合 ; Fy合产生ay合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

一样,这个性质叫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因此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就产生几个加速度,物体实际的加速度就是这几个加速度的矢量和。

(4) 同体性 F=ma中 F、m、a各量必须对应同一个物体

(5)局限性 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所选参照物必须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情况,不适用于微观、高速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 选取研究对象

(2) 分析所选对象在某状态(或某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

(3) 建立直角坐标:其中之一坐标轴沿的方向 然后各力沿两轴方向正交分解

(4) 列出运动学方程或第二定律方程 F合=a合;Fx合=ax合 ; Fy合=ay合

用a这个物理量把运动特点和受力特点联系起来

(5) 在求解的过程中,注意解题过程和最后结果的检验,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

2.物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1) 审题:解题的关键,明确己知和侍求,特别是语言文字中隐着的条件(如:光滑、匀速、

恰好追上、距离最大、共同速度等),看懂文句、及题述的物理现象、状态、过程。

(2) 选取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用整体法或隔离法);

寻找所研究物理状态和过程。

(3) 分析所选对象在某状态(或某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做功情况及能量的转化情

况,画出受力或运动草图。

(4) 依对象所处状态或过程中的运动、受力、做功等特点;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牛二、

及运动学公式;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运用规律前:设出题中没有的物理量,建立坐标系,规定正方向等。

(5) 确定所选规律运动用何种形式建立方程(有时要运用到几何关系式)

(6) 确定不同状态、过程下所选的规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统一写出方程,并给予序号标明。

(7) 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组)代入数据求解结果。

(8) 检验结果,必要时要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结果是矢量的还要说明其方向。

3.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 F合的方向决定了a的方向。F合与a 的大小关系是F=ma,不论速度是大、还是小、或

为零,都有a 。

只有F合=0加速度才能为零, 一般情况下,合力与速度无必然的联系。

(2) 合力与加速度同向时,物体加速。反向时,减速。

(3)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产生a的原因。

即:力?加速度?速度变化(运动状态变化)

(4) 某时刻的受力决定了某时刻的a,加速度大小决定了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

(5) a的定义式和决定式的区别

定义式a=F合?v定义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决定式a?说明了a与所受的mt

F合和m有关。

4.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求解:

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是a

关键:分析清楚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弄清题给物理情境,a是动力学和运动学公式的桥梁

5.连接体处理方法:

连接体:由两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称连接体。特点:各个物体具有共同的加速度。 隔离体:把其中某个物体隔离出来,称为隔离体。

整体法:连接体各物体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求整体的加速度可把连接体视为一个整体。 隔离法:求连接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隔离出其中一个物体,对其用牛顿第二定律,此法称为隔离法。

注意辩明:每个隔离体运动方向及加速度方向。

两方法一般都以地面作为参考系,单用隔离法一般都能解决问题,但有时交叉使用,可使解题简捷方便。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9: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各定律互相独立,且内在逻辑符合自洽一致性,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要点帮助大家更清晰地学习掌握牛顿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Δv/Δt,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Acceleration)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Δv/Δt,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

1.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合=ma

牛顿原始公式:F=Δ(mv)/Δt(见牛顿《自然哲学之物理原理》).即,作用力正比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这也叫动量定理.在相对论中F=ma是不成立的,因为质量随速度改变,而F=Δ(mv)/Δt依然使用.

四、力学单位制

反映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物理量。如力学中有三个基本物理量——质量、时间和长度。因为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带有普遍性的运动,首先应考察物质的多少和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物质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抓住质量(物质的多少)、时间和长度(空间改变的量度)这三个物理量,就抓住了力学的基本问题,才可进一步讨论其他力学问题。

五、牛顿第三定律特性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考点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F=ma,这个公式搭建起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考点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我们也可以从运动学角度出发,通过题中的已知条件,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及公式,求解出物体的加速度a,进而再通过受力分析,来求解出某个力的大小。

七、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考点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考点2:超重和失重

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高一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要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想要继续提升自己同学们一定不要错过必修一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同步练习。

篇10: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高一重点物理知识,供大家参考。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理想实验的魅力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变这种状态。

惯性 定义: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与质量 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

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质量单位:千克(kg)

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基本思路: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

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aF,a1/m

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kma 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力的单位 牛顿年第二定律的物理表达式:F=ma

力的单位: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高一重点物理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篇11: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二,典型例题精讲

例1.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B.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C.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D.运动员与地球作用过程中只有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

【解析】 运动员起跳瞬间受力如右图所示,运动员要跳起,则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FN

将大于运动员本身的重力mg,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F′N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N是作用力

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两力大小相等,故选B,排除A、C.运动员在与地球作用过程中,除了

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N和人对地面的压力F′N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外,人和地球也相

互作用,人的重力和人对地球的吸引力也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D也错误.误选A、

C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分析运动员所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把同一方向上的力认

为是同一个力,错选D的原因在于误认为重力没有反作用力. 【答案】 B

例2.如右图所示,两物体A、B受的重力分别为200 N和150 N,定滑轮光滑,各物体均

处于静止,试求:

(1)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N;

(2)弹簧产生的弹力.

【解析】 (1)由于物体B处于静止状态,对绳拉力大小为FTB=150 N,物体A受到向上的

拉力FTB=150 N,重力GA=200 N,支持力F′N,由于A处于

平衡状态,则满足GA-FTB-F′N=0.所以F′N=GA-FTB=200 N-150 N=50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N=50 N.

(2)由于弹簧受到B物体的拉力,而FTB=150 N,弹簧处于静止状态,弹簧产生的弹力为150

N.

【答案】 (1)50 N (2)150 N

例3.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eq f(1,3)|g,g为重力加

速度.求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

【解析】 以人为研究对象,电梯对人的支持力为FN,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N-mg=ma,

把a=143g代入得FN=3mg,由于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F′N与FN互为相互作用力,由牛顿

第三定律得:F′N=FN=43mg.

【答案】 43mg

例4.如右图所示,两物体A、B受的重力分别为200 N和150 N,定滑轮光滑,各物体均

处于静止,试求:

(1)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N;

(2)弹簧产生的弹力.

【解析】 (1)由于物体B处于静止状态,对绳拉力大小为FTB=150 N,物体A受到向上的

拉力FTB=150 N,重力GA=200 N,支持力F′N,由于A处于

平衡状态,则满足GA-FTB-F′N=0.所以F′N=GA-FTB=200 N-150 N=50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N=50 N.

(2)由于弹簧受到B物体的拉力,而FTB=150 N,弹簧处于静止状态,弹簧产生的弹力为150

N.

【答案】 (1)50 N (2)150 N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 ]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 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

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 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质量不变,a正比于F,对F、a的单位不限

B.对于相同的合外力,a反比于m,对m、a的单位不限

C.在公式F=ma中,F、m、a三个量可以取不同单位制中的单位

D.在公式F=ma中,当m和a分别用千克、米每二次方秒做单位时,F 必须用牛顿做单位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基本单位;

B.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基本单位;

C.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导出单位;

D.在国际单位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导出单位

4.关于两个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因此先有作用力后产生反作用力

B.只有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中,作用力与反作用才大小相等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5.关于反作用力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应用的例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运动员在跳高时总是要用力蹬地面,他才能向上弹起

B.大炮发射炮弹时,炮身会向后倒退

C.农田灌溉用的自动喷水器,当水从弯管的喷嘴里喷射出来时,弯管会自动旋转

D.软体动物乌贼在水中经过体侧的孔将水吸入鳃腔,然后用力把水挤出体外,乌贼就会向

相反方向游去

6.关于牛顿第三定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作用效果可以相互抵消。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且二力的性质一定是相同的。

7.如右图所示,P和Q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的是 [ ]

A.P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B.Q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C.P对Q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

D.Q对桌面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

8.物体静止于一斜面上,如图所示,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 .物体所受重力和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 物体所受的重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篇12: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小编准备了物理高一级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夯实基础知识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要点: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公式F=ma.

理解要点: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关系,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的,可以用分量式表示,Fx=max,Fy=may, 若F为物体受的合外力,那么a表示物体的实际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某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力的合力,那么a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的分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若干力中的某一个力,那么a仅表示该力产生的加速度,不是物体的实际加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ma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牛顿(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2.

(5)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 1

mi,对应的加速度为ai,则有:F合=m1a1+m2a2+m3a3+??+mnan

对这个结论可以这样理解:先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

F1=m1a1,F2=m2a2,??Fn=mnan,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其中左边所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

,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注:解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标出运动情况,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6)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动力学问题常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但不管哪种类型,一般总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问题的答案.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5)区分一对作用力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物理高一级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13: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

(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

1.理想实验法

2.控制变量法

3.整体与隔离法

4.图解法

5.正交分解法

6.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轻绳

①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轻杆

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轻弹簧

①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弹力的大小遵循的关系

③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③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必修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14: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物理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的魅力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变这种状态。惯性定义: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与质量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质量单位:千克(kg)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基本思路: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aF,a1/m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kma 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力的单位牛顿年第二定律的物理表达式:F=ma力的单位:千克米每二次方秒。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基本量:被选定的、可以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物理量。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国际单位制(SI):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的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依存、同时存在的。牛顿第三定律定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第六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第七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所处的状态。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超重和失重超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失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物体时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是0。运动过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

篇15: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高中学生仅仅有想学的念头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为大家准备了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重点~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同时出现的,只要有力,这个力一定有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就可以知道它的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找到这个力的施力者,就可以知道反作用力的受力者.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同的是大小和性质,而不是作用效果.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的特点,极易混淆.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将它们加以区别: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作用对象 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力的性质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力的效果 分别对两个物体产生作用,对各物体的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求合力 对同一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可以互相抵消,合力为零

力的变化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可以独立地发生变化

4、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和功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个过程中(同一段时间或同一段位移)的总冲量一定为零,但作的总功可能为零、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这是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时间一定是相同的,而位移大小、方向都可能是不同的。

【同步练习题】

1. 跳水一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如右图所示,一运动员站在3 m跳板上,图中F1表示人对跳板的弹力,F2表示跳板对人的弹力,则()

A.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

B.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先有力F1,后有力F2

D.F1和F2方向相反,大小不相等

解析: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B正确.

答案:B

2.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 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 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

答案:D

3.甲、乙两人发生口角,甲打了乙的胸口一拳致使乙受伤.法院判决甲应支 付乙的医药费.甲狡辩说:我打了乙一拳,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乙对我也有相同大小的作用力,所以,乙并没有吃亏.那么法官对这一事件判决的依据在哪里()

A.甲打乙的力大于乙对甲的作用力,判决甲付乙的医药费

B.甲打乙的力等于乙对甲的作用力,但甲的拳能承受的力大于乙的胸能承受的力,所以乙受伤而甲 未受伤,且从主观上说甲主动打乙,故判决甲支付乙的医药费

C.由于是甲用拳打乙的胸,所以甲对乙的力远大于乙胸对甲拳的作用力,故判决甲付乙的医药费

D.甲对乙的力在先,乙对甲的力在后,所以判决甲给乙付医药费

答案:B

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重点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同学们要警觉起来,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