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汇总

2025-08-21
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汇总

篇1: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汇总

  地球运动规律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 日)的区别。

  B

  正午太阳高度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C

  时间计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1)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12)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13)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D

  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14)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16)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17)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18)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19)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篇2: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汇总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27.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28.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29.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30.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31.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32.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33.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34.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35.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

  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36.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37.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38.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

  39.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篇3: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汇总

篇3: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汇总

高二地理地球与地图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简要概括汇总,具体内容如下: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