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2025-01-11
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篇1: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篇2: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中的普通一颗(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物理性质、运动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

(二)、日地关系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约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分界线;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约。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篇3: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以下是地球运动重点知识点,请考生学习。

一、考试说明

1.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

2.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知识要点归纳

(一)地方时

1.地方时的划分

①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

②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7.5,为中时区(或零时区)。

③中时区向东、向西各划分成东一至东十一区、西一至西十一区。

④东经172.5~180,西经172.5~180,各7.5分别被称为东12区、西12区,合起来成为一个区。即东西12区。

2.区时: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做区时。

3.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而北京的经度大约在东经116度。

4.计算步骤:①已知一地求另一地;②求时差(经差);③东加西减。

5.地方时的计算:每15度为一小时,每一度为4分钟。

(二)日界线的判断

地球上两天的分界由 180和该图中 24点(即 0 点)的经线构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日期到新的日期的线为该图 24点经线,另一条为 180。

(三)地球自转的方向

1.自西向东转,即沿着纬线方向自转的前方为东方,自转的后方为西方。

2.北极点地区因为只有一个方向南方,所以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四)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

1.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运动的轨迹称为黄道,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

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在其中一个焦点上。当地球运行到②位置的时候,为每年的七月初,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公转的速度较慢,当地球运行到④位置的时候,为每年的一月初,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公转的速度较快。

(五)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现象成因: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理论上只有一半面对太阳为昼半球,另一半背对太阳为夜半球,两者之间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其中随地球运动即将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随地球运动即将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

昼夜交替成因: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主要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昼夜长短的变化:公转运动的结果,由于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过程中地轴方向是倾斜的,因此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运动。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篇4: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宇宙环境、天体和天体系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辐射、太阳活动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地球的圈层结构 、月球资源、月球基地

知识点总结

本部分内容是以站在地球之外的角度来观察地球,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由于受到空间位置的限制及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故一直是学生感觉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而且本部分考点较多。是历年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考点有:天体系统的级别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黄赤交角的意义;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及区时的计算;四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等。

常见考点考法

往往结合最新的宇宙探索活动考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以地球日照图(侧视图俯视图局部图)为切入点,考查时间计算、水平物体运动的偏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判断等内容,是高考地理(文综)试题上的 拉分题。高考江苏地理卷第34题,浙江文综910题、安徽文综2930题、山东文综第5题都侧重考查了时间计算、昼夜长短不会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等方面的知识,需要考生灵活应用。

常见误区提醒

首先,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计算、地球自转偏向、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有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地球运动及其影响等方面的规律;其次通过适量习题的强化训练,提高灵活应用上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

  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      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4)意义:①昼夜更替 (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差1°=时间4分钟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6、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

  7、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直射点纬度。

  8.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9、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同区减,异区加)  。

  10.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或国际标准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1、日期分割:0:00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或称“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或称“旧一天”。若0时经线为西经度,则新一天大于一半;若0时经线为东经度,则新一天小于一半;若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则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若0时经线为0°,则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12、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即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1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2)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4、地球公转   (1)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2)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

  (7)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⑤计算楼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气候、地势高低。

  16、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9.23---次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3月21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12月22日昼最短。

  (3)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4)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17、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2)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8、昼长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1)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2)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

  19、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出现昼夜现象

  (1)地球自转—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地球倾斜着公转—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1)黄赤交角存在: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4)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太阳直射点

  (1)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

  (2)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12点。

  (3)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 90°。

  (4)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5)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6)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7)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例如: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的太阳高度=90°-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

  (8)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23~次年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

  ①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②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北方向。

  22、四季的划分:

  (1)我国传统划分:以“四立”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2)欧美的划分:以“二分二至” 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31)我国气候统计和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3、4、5月—春季;6、7、8月—夏季;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

  (4)按气候含义划分:候平均温(即连续5天的平均温): ≥22℃为夏季,≤10℃为冬季,          10℃→22℃为春季,22℃→10℃为秋季。

  23、典型的季节现象

篇6: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气候带是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以下是地球五个基本气候带的划分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这是地球上唯一阳光能够直射的地带,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都不明显。

寒带: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寒带地区,太阳斜射得很厉害,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因此,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小,故称寒带。这里气候终年寒冷,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广大地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地面阳光斜射,寒暖适中,得到的光热比热带少,但比寒带多;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天文气候带没有考虑下垫面的性质和大气环流与洋流的热量输送,显然是不妥当的。而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这叫温度带。早在 苏潘就提出以年平均气温20℃和最热月10℃等温线划分三个气候带。发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把全球分为五个气候带,即A热带,B干带,C温暖带,D冷温带和E极地带。以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的界线,比起天文气候带的划分来,前进了一步。

篇7: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篇8: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对宇宙的探索人类从未停止过,以下是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知识点,请考生查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中的普通一颗(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物理性质、运动特征)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知识点的所有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考生复习有帮助。

篇9: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1、地球自西向东转,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转

2、地表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级递减至零;

3、除南北极点外,地表任一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为15

4、北半球观察北极星的仰角大小即为当地的纬度大小;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5、在地球公转运动中,近日点(1月初)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达最大值,远日点(7月初)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达最小值;

6、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7、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春秋分直射赤道;

8、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约每天移动0.26,每月移动8

9、晨昏线的判读:

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线为昏线;

在侧视图中,左夜为晨,右夜为昏;

在晨昏线上的点,如果地方时12时,则该点所在线为晨线,如果地方时12时,则该点所在线为昏线;

10、太阳高度判断:

昼半球中太阳高度0,

夜半球中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11、在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12、在光照图中,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即转折点)所在经线地方时要么为0时或24时,要么为12时;

如果该转折点所在纬线刚好出现极昼,则过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如果该转折点所在纬线刚好出现极夜,则过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篇10: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1、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

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注意: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间,每天提前4分钟,15天提前1小时,一个月提前2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篇11: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一、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

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

2.周期

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晨昏线

含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

晨昏线的判读: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二、地方时和区时

1.地方时

产生的原因: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较早,西边地点的时刻较晚。

计算方法:所求地点的时间=已知地点的时间±(两地相隔的经度数÷15°)×1小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反之用“-”)

2.时区和区时

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十二区。

区时的含义:为了方便计时,把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通用的时间,即区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计算某地所在的时区:用该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所在经度来确定;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 “+”、“-”号的取舍:若要计算的地方位于已知地的东侧,用“+”,反之用“-”)。

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一般从光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一定是地方时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则二者关系又密切联系。两个地点的地方时,可以相差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小时。

3.日期界线

概念: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附近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的划定避免通过陆地。

过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原因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偏移规律

北半球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判断物体偏转时一定要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来判断,否则会出错)

3.体现

一般在水流、气流等无动力作用的物体上体现的较明显。

篇12: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下面是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供参考。

1、昼夜更替:

此处需要注意,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2)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3)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极昼(夜)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

2、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

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

正午太阳高度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南、北极点不计地方时;东早西迟;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篇13:高考地理:地球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攻略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下面是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供参考。

昼夜长短变化指地球各纬度带上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除了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在南、北半球中,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并且纬度愈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另一半球则相反。

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全球各纬度上昼弧与夜弧等长。各地昼夜平分。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上昼弧大于夜弧,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愈高,白昼就愈长,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出现极昼现象;半南球反之。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