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下历史中国经济结构总结

高一下历史中国经济结构总结

2025-09-05
高一下历史中国经济结构总结

篇1:高一下历史中国经济结构总结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1.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特点

①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

②生产力:人力和畜力结合,铁器牛耕

③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

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⑤经济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2.传统社会中还长期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始终是小农经济的一种补充,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

㈡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1.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经济特权

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危害:开埠通商、倾销商品、协定关税对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很不利。

2.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织”与“纺”分离: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中国沿海地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

“织”与“耕”分离:洋布输入中国,取代土布。

3.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㈢自然经济的解体

1.鸦片战争后:

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洋货畅销,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外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产品,使中国农副产品的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商品化。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自然经济难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甲午战争后

列强加紧争夺商品输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的场所,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农民和手工业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㈣自然经济的发展变化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国家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自然经济最终消亡。

㈤新经济成分的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Ⅰ.外资企业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Ⅱ.洋务企业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19世纪60-代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活动:

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自强”) 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求富”)

6.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

军用工业:安庆内军械所(第一家官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规模)

民用工业: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采煤矿)、轮船招商局

7.洋务运动的作用:

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①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员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③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④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

Ⅲ.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市场、劳动力、技术设备、资本)

篇2:高一下历史中国经济结构总结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把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表现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③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2.洋务运动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影响: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推动了中国的早期近代化。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思维点拨

——用“一、二、三”巧记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一个根源: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篇3:高一下历史中国经济结构总结

1、 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