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三历史必修:中国经济练习精要

高三历史必修:中国经济练习精要

2024-12-31
高三历史必修:中国经济练习精要

篇1:高三历史必修:中国经济练习精要

1.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

C.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D.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

答案 B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选项排查:A项根本上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集体所有,农民仅是获得了使用权,提高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C项理性回归说法错误,从表面上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但与传统社会小农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经济体制改革前,正是因为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说法是错误的。

10.有一浙江商人,1980到间因做买卖三次入狱,又无罪释放,引起各方对其是否合法经营展开激烈争论。此事例不能说明()

A.民营经济发展道路坎坷 B.改革开放初期立法滞后

C.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刻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问题分析和知识再现。采用排除法,关键信息:1980到。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从1992至是逐步确立的过程,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初步确立,故D项与材料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篇2:高三历史必修:中国经济练习精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重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近代重要城市区域分布怎样的突出特点?试分析形成此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

材料二 7月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酝酿中的城镇化改革方案提出,全面提升城市群发展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优化提高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东部三大城市群,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2)据材料二指出东部三大城市群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三大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历史因素。

答案 (1)特点:分布于沿江、沿海地区。

因素: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较早开始瓦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2)地位:支撑、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历史因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在10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着重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访日美后讲话

材料四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指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三从什么角度告诉了我们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3)结合材料四,简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答案 (1)国外出访,世界现代科技的发达和各国利用外资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吸取国外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邓小平对有关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多次论述,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2)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从世界角度看,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3)必要性: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重大意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篇3:高三历史必修:中国经济练习精要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各历史阶段发展原因、特点和影响

原因或条件

特点

影响

产生(19世纪60、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②洋务运动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①轻工业为主,分布于沿海地区;

②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

新的经济因素

西方思想传播

阶级结构的变化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向帝国主义过渡)

帝国主义资本输出

清政府政策调整(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集中在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

①政治:推动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一定程度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短暂的发展春天(1912──1919)(一战期间)

社会政治条件(辛亥革命)、客观条件(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直接推动力(群众反帝斗争)、思想条件(利润刺激和爱国心驱使)

时间短暂

行业发展不平衡

地区分布不平衡

半殖半封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引发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壮大,为旧民革向新民革转化和中共成立提供阶级基础。

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日、美的经济掠夺;

四大家族的垄断

濒临破产

①参加抗日统一战线;

②寻求第三条道路;

③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获得新生(建国后)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恢复发展、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成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