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重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重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析

2025-01-24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重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析

篇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重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析

一、选择题

1.(湖南六校联考)《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2.(广东潮州模拟)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西周政治制度的血缘特点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3.(开封模拟)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无别,则宗族乱。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4.(广东惠州模拟)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A.分封制B.宗法制

C.道教 D.佛教

5.(安徽示范高中模拟)《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6.(山东烟台期末)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7.(新乡模拟)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8.(山东日照期末)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9.(梧州模拟)据《史记》等史籍记载,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到了海滨。海滨之巡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公元前2的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这也是秦始皇在咸阳以外地方居留最久的记录。其间秦始皇与随行权臣议功德于海上,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这些表明当时()

A.秦始皇对海洋有所关注

B.秦朝政治中心准备东移

C.秦朝准备进行海洋开发

D.东海已经成为秦朝领海

10.(北京石景山期末)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推进了民主进程

11.(广东深圳模拟)《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2.(鹤壁模拟)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的倾向。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2: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材料3: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1)据材料1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评论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2或材料3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材料2: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其结果是,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以上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造成材料1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释。

(2)归纳材料2的基本观点。

(3)上述材料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1.解析:选D。殷人把神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盲目屈从于神。西周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视天命无常,认为只有治国有方才能承续天命,并赋予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开始消解传统天命观里所存在的非理性因素,使天命具有理性和德性的色彩。故D项正确。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理解。题干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作用,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浓厚的血缘色彩,故选B。

3.解析:选B。分封制确立的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A项是关于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C、D两项均关于宗法制。B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权威的挑战。故选B项。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概念。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根据材料中坟祖先等关键词语即可推断出材料考查的是宗法制,故选B。

5.解析:选D。材料主要颂扬了公刘杀猪庆贺建都,让大家有吃又有喝,人们尊他做大家的君主和族长,反映了宗法制的内涵;题干材料君之宗之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A项体现的是儒家与人为善的思想;B项反映了刘邦衣锦还乡的荣耀;C项体现了等级制度;故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反映了大小宗的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符合题意。

6.解析:选C。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题干描述的是宗法制,关键信息: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用血缘嫡庶两个系统来分配政治权力与财产。由此可知,天乃是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项正确。

7.解析:选B。从材料中嫡长子自然承袭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可判断这与宗法制有关,B项符合题意。

8.解析:选B。本题以皇帝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二为一,皇帝只能是君主的专用称谓,其主观目的应是树立专制权威,B项正确;A项易误选,从表现上看是炫耀文治武功,但不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错误。

9.解析:选A。本题以海洋热点为背景考查秦朝大一统。题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出巡的特点:五次出巡中就有四次到了海滨,特别是公元前2于琅邪留住三月,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说明秦始皇对海洋有所关注,A项正确;B项准备东移说法与史实不符;秦始皇只是与随行权臣议功德于海上,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并没有体现对海洋进行开发,C项排除;琅邪在今山东省东南海滨,并不能说明东海已经成为秦朝领海,D项不正确。

10.解析:选C。秦朝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打破了世袭特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对缓和社会矛盾没有多大影响。梭伦改革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生的不平等,打破了世袭特权,推进了民主进程,但他的中庸政策也没有缓和社会矛盾,选择C项。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理解能力。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12.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

篇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重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以下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闯关检测,请考生认真练习。

1.(课标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4.(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5.(上海单科,2,2分)《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1.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

2.D 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①。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

3.B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4.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后世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

5.D 本题考查文史常识。题干材料中的鼎代指王位、帝业。备选项中,只有D项中鼎的含义指王位、帝业。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项。

篇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重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国家政治结构,以下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项检测,请考生认真练习。

A组

1.(课标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4.(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5.(上海单科,2,2分)《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B组

1.(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2.(山东文综,9,4分)《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4.(浙江文综,13,4分)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海南单科,3,2分)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6.(重庆文综,13,4分)《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参考答案

1.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

2.D 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①。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

3.B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4.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后世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

5.D 本题考查文史常识。题干材料中的鼎代指王位、帝业。备选项中,只有D项中鼎的含义指王位、帝业。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项。

B组 高考提升题组

1.A 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即题干中所说的,则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文这一信息可知,当时尚未出现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故C、D两项可排除。

2.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城建筑平面布置方整、对称、有序,从而形成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故答案为B项。A、D两项在周代并未出现;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

3.B 碑文大意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七,秦灭六国,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时期的分裂,直到隋灭陈,天下重新统一。据此判断,处缺失的文字应是秦。

4.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晋燕两国为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两国不可通婚,故①正确而②错误。宋、秦为非姬姓封国,故晋宋两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故③④均正确。

5.C 本题考查的是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和帝的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因此,他把皇和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可见,其首要目的是突出个人功业,故选C。

6.D 本题考查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表明秦朝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其表现为严酷的刑罚和土地兼并严重,故D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六国后,没有出现战乱频仍的现象,①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内部社会矛盾的尖锐,而非民族矛盾,②错误。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秦朝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

7.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汉初的政治制度。回答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皇帝三公九卿郡、县、乡第二小问要联系汉承秦制这个基本历史结论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封建王侯自置吏得赋敛稍加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汉初的重大政治事件七国之乱总结其危害。第(3)问第一小问归纳材料要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