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2025-03-21
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1: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一)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有两篇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重、地位低、待遇差、痛苦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二、复习要点: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二)

  一、语文基本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三、易错成语50例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37、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8、尸位素餐:空站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40、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1、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4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4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5、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46、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7、烜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

  48、虚与委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49、一傅众咻:一人教,众多的人干扰。

  50、余能可贾: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篇2: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一】

  【原文欣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简介: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背景: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字词: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练习题:

  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3、试写出本诗的主旨。

  答案:

  1、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人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或惆怅之情。

【篇二】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写作《名人传》,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内容简介:

  《名人传》又称《英雄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其中,贝多芬是音乐家,米开朗琪罗是雕刻家兼画家,托尔斯泰是小说家。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了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与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和对人类的信心,作者把他们称为"英雄",只因为他们是"人类的忠仆",具有伟大的品格,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中心思想

  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真实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精彩片段:

  1.“……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已极。得知道我的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固然我曾发愿要超临这些祸害,但又如何可能?”

  【点评】第一段是贝多芬写给友人阿芒达牧师的信。耳聋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不但影响工作,而且使他从此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还可能受到敌人的污蔑。这段话概括了贝多芬由于耳聋引起的一切痛苦,他由此更深刻地体会到世界的可怜和自私。

  2.“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歌德】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

  【点评】第二段是贝多芬在书信中写到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时的情景。其中“背着手”和“撞”等十分传神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他对皇亲国戚满不在乎的态度,最集中地表现了贝多芬的叛逆性格。当然贝多芬和歌德的处境不同,对他们进行比较时要全面分析。

  3.“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而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点评】第三段是《贝多芬传》的最后一段,是这一部分的总结。贝多芬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最杰出的音乐家,而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为苦难的人们而写的。他隐忍自己的痛苦,却用他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这段话概括了贝多芬的音乐的本质。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贝多芬,人类历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性格:桀骜不驯,普通乖僻,不幸孤独,自强不息,伟大的音乐之神,坚忍不拔的巨人形象。

  贝多芬的故事主要侧重“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以他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战胜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和《末日审判》。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顶峰,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性格:慈祥,博爱,善良,孤独,多疑,懦弱,有毅力,身体力行,家庭富有自己却贫穷,屈服于教皇势力。

  米开朗琪罗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悲剧,展示了一个天才为了征服世界,为了创造不朽的杰作而流出惨痛的鲜血。内容主要分为上篇“战斗”,下篇“舍弃”和尾声“死”。

  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性格:博爱,敏锐,自我完善,具有虔诚的宗教观点。

  托尔斯泰的故事主要的内容是:童年,高加索纪事,哥萨克,塞白斯多堡纪事,爱情与婚姻,对社会的忧郁等等,是三篇故事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对主要人物的生平和所创作的东西描写最详细的一篇。

篇3: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3: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

  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一词多义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二)

  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

  (2)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倒下的样子;今义:形容破败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一词多义

  穷

  (1)穷回溪(动词,寻求到尽头,引申为走遍)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寻求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竭,尽,引申为尽头)

  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字词解释

  (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随从

  (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4)极: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类

  (7)攒蹙:聚集收缩

篇4: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4: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一】

  1、剪裁得体,叙事中体现情理:

  本诗开篇以鸟飞起兴,直入主题(未按常规,交代两家缘起)中间叙事以兰芝为中心,焦母、刘兄等人参差其间,寥寥数语,人物声貌跃然纸上。诗中三事铺饰:“赠奁”、“严妆”、“迎娶”,正是“华缛”“炫目”之笔,与其情事,构成了“五色”之“陆离”。全诗详其所详,略其该略,不枝不蔓,剪裁得体。

  先后描绘出十余幅生活画面中,又体现着不同的情与理:如同是“告别”,兰芝在焦母面前只有礼节性辞别,而在小姑面前却“泪落连珠子”,在丈夫面前更是殷殷陈情,依依不舍;面对“逼嫁”,兰芝“含泪答”阿母,却“仰头答”阿兄;同是“殉情”,兰芝死前“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到时“举身赴清池”,一无反顾,而仲卿死前明告母,“愁煎迫”、“徘徊庭树下”,别有一番思想斗争等等。这是因为人不同,性有别,情不同,理各异。

  2、巧妙的结构艺术:双线并,首尾绾合:

  ⑴本诗采用了“叙事”与“叙情”双线并行、首尾绾合、交递推进式结构,使全诗“水复山重,曲折入妙”(《吴诗集览》引)始终弥漫着浓重的悲剧气氛,读来使人回肠荡气,耳目一新!

  ⑵以封建家长压迫与青年男女的反抗为主要矛盾,展示双方的斗争,这是主线。在这条线索中,矛盾的两方面屡次交锋,逐浪推进,直到焦刘以死抗争,进入悲剧的高潮。

  ⑶焦、刘生死不渝的爱情,似一根红线,将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串成一体。它是对主线情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动因。

  ⑷本诗通过兰芝“诉苦”,仲卿“询母”,“拒遣”、“赠奁”、“严妆”、“送别”、“逼嫁”、“迎娶”、“情探”、“殉情”等多幅生活画面的描叙与铺饰,歌颂了刘焦二人用生命保证对爱情的忠贞,不向封建势力低头的反抗精神。

  ⑸结句两家合葬,鸳鸯合鸣与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奠定的依恋,缠绵感情基调,一脉相承,首尾照应。

【篇二】

  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趣舍万殊(通“取”。教材注释为:趣,趋,趋向,取向。)

  2.一词多义

  (1)修

  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2)一

  其致一也(统一,一致)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贤才)

  不知老之将至(老年)

  况修短随化(寿命的长(短))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驰)

  所以兴怀(使……兴起)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4)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所之:所喜爱的事物)

  (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或因寄所托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篇5: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5: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无垠(yín)沼(zhǎo)泽生意盎然(àng)堆垛(duò)

  层峦(luán)叠嶂(zhàng)吟哦(é)汲(jí)涟漪(liányī)

  晨曦(xī)采石矶(jī)汀(tīng)泗(sì)桥龙湫(qiū)

  回溯(sù)瞭(liào)望绛(jiàng)夔州(kuí)

  坂(bǎn)秭归(zǐ)汨罗江(mì)簌簌(sù)

  茕茕(qióng)孑(jié)立掳(lǔ)掠马厩(jiù)通衢(qú)大道

  命运多舛(chuǎn)缱(qiǎn)绻(quǎn)瘠(jí)薄(bó)夙愿(sù)

  窝行(wō)迷惘(wǎng)干瘪(biě)疲惫(bèi)

  簇新(cù)绯红(fēi)罡风(gāng)颓垣(yuán)

  荒冢(zhǒng)蹂躏(róulìn)齑粉(jī)肇(zhào)

  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搴比(qiānpí)

  汩余若将不及兮(yù)又重之以修能(chóng)潜藏(qián)枷锁(jiā)

  洞窟(kū)苦役(yì)模糊(mó)锦标(jǐn)

  赊账(shē)号角(hào)旌旗(jīng)花束(shù)

  稀薄(bó)缙绅(jìnshēn)萃(cuì)纾祸(shū)

  觇(chān)翌日(yì)遽(jù)羁縻(jīmí)

  东西二阃(kǔn)诋(dǐ)诟(gòu)自刭(jǐng)

  邂逅(xièhòu)毗陵(pí)愧怍(zuò)溥(pǔ)

  阉(yān)祠(cí)湮(yān)赀(zī)

  缇骑(tíjì)詈(lì)溷藩(hùnfān)缳(huán)

  牖(yǒu)逡巡(qūn)鬈曲(quán)趿拉(tā)

  蹙眉(cù)褶皱(zhězhòu)撇开(piē)窥视(kuī)

  皮靴(xuē)怜悯(mǐn)时髦(máo)取缔(dì)

  镶嵌(xiāngqiàn)伛(yǔ)云翳(yì)攥(zuàn)

  骷髅(kūlóu)滞笨(zhì)媲美(pì)一蹴而就(cù)

  昙花一现(tán)有史可稽(jī)销声匿迹(nì)跽(jì)

  攻讦(jié)自诩(xǔ)冠冕(miǎn)残羹(gēng)冷炙(zhì)

  孱(càn)头脑髓(suǐ)譬(pì)如蹩(bié)进

  吝(lìn)啬氾南(fàn)佚之狐(yì)缒(zhuì)

  阙秦(jué)蔺(lìn)不肖(xiào)卮酒(zhī)

  叱(chì)驽(nú)刎颈(wěnjǐng)涘(sì)

  渚(zhǔ)殆(dài)圃(pǔ)厩(jiù)

  豕(shǐ)裘(qiú)鱼鳖之藏(cáng)樊哙(kuài)

  镬(huò)一鼎之调(tiáo)雍(yōng)水目眦(zì)

  钳制(qián)壅蔽(yōng)疏浚(jùn)载舟(zài)

  黜恶(chù)谬赏(miù)飨(xiǎng)鯫生(zōu)

  2、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生意盎然层峦叠嶂吟哦汲水涟漪

  晨曦采石矶龙湫云蒸霞蔚瞭望

  绛夔州坂秭归汨罗江

  簌簌茕茕孑立掳掠马厩通衢大道

  命运多舛缱绻瘠薄夙愿迷惘

  干瘪疲惫簇新绯红颓垣

  荒冢蹂躏齑粉肇苗裔

  孟陬揆枷锁洞窟镬

  模糊锦标赊账旌旗缙绅

  萃纾祸觇翌日遽

  羁縻东西二阃诋诟自刭

  邂逅毗陵愧怍阉祠

  湮赀缇骑詈溷藩

  缳牖逡巡鬈曲目眦

  蹙眉褶皱撇开窥视皮靴

  怜悯时髦取缔镶嵌云翳

  攥滞笨媲美一蹴而就昙花一现

  有史可稽销声匿迹回溯遮蔽自诩

  冠冕残羹冷炙孱头脑髓譬如

  蹩进吝啬氾南佚之狐缒

  避匿叱驽刎颈涘

  渚殆圃裘鯫生

  僵硬脉搏漫不经心荒僻攻讦

  斑驳陆离并驾齐驱烹饪壅蔽飨

  攻讦钳制疏浚载舟黜恶

  谬赏

  3、解释下列词语。

  层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岭。

  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

  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亭亭:高耸的样子。课文用“亭亭笔立”形容一座高峰。“亭亭玉立”一词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细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也可以写作“婷婷”。

  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眺望:往远处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荒诞不经: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

  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大道。

  命运多舛:指平生的遭遇、经历不顺。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迟缓笨拙的样子。

  烙印: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钳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

  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隐私。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改变了。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和影响。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原来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截然相反:形容界限分明的不同。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

  自诩:自夸。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手段。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的《后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后悲愤绝望,相传投汨罗江而死。

  10、《离*》是我国古典文学中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遭遇,“*”——忧愁,“离*”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11、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诗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普希金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12、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19世纪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代表作诗集《草叶集》。《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13、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4、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15、碑记,又称碑志。“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

  16、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钥匙》《天鹅曲》)。

  17、杨绛,本名杨季康。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18、李约瑟,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用历史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19、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

  20、瞿秋白,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无产阶级革命家,现代作家、翻译家。作品有《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

  2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22、魏徵(580—643),字玄成。他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魏徵有胆量,敢于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隋书》和《梁书》等他撰写的一部分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他的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谏,规劝尊长使他改正错误。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3、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述历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代帝王事迹;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亡;列传记述官吏、名人、一些下层社会人物的言行事迹;书记载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表记史实年月。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4、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艺术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25、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53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6、《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任秦相国时,集合他的门客们共同编写的。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以儒、法、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名、墨、农、阴阳家言,实际上是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武器,故称为“杂家”。

  1、《祖国山川颂》: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采用了片断式结构方式。

  2、《长江三峡》:全文以游踪为引线,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乘船游览时看到的瑰丽景象,描绘了波涛汹涌、雄伟壮丽的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写作技巧:写景有序,层次分明;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来写;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

  3、《肖邦故园》:作者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4、《发现》:抒发了诗人对看到的满目疮痍的国家和极度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极端苦闷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5、《北方》: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片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6、《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又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己热爱、奉献、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7、《祖国土》:这是阿赫马托娃的作品。诗人受到了*,家破人亡,国家也在极权主义的统治之下,诗人有着满腔的悲愤。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8、《离*》: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9、《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写于特定时代,特定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的真挚的感情。

  10、《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用领航的船长象征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呼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写作技巧:反复咏叹,象征。

  11、《指南录后序》:文章简要地记写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写作技巧: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

  12、《五人墓碑记》: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写作技巧:夹叙夹议,层层对比,步步深入,前后照应,反复唱叹,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

  13、《品质》:小说写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写作技巧:小说塑造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

  14、《老王》:作者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写作技巧:于冲淡中显深沉、用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15、《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东西,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16、《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书序,着重表达自己对于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的观点: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予公正的评价。

  17、《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是一篇人类学的田野笔记,或者说是文化随笔。他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麦当劳连锁快餐店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自身所起的变化,论证了文化冲撞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18、《拿来主义》:文章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它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写作技巧:运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用词极为灵活。

  19、《吉诃德的时代》:针对20世纪代武侠小说泛滥,社会公众受小说中散布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把改变个人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清官侠士的身上这一现象而写,希望作家们能够正视大众心态,用正确的、进步的思想教育民众,结束中国的堂吉诃德时代——公众愚昧的时代。

  20、《烛之武退秦师》: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写作技巧:前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21、《谏太宗十思疏》:本文是魏徵写的一篇奏疏。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了作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写作技巧: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

  22、《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写作技巧: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23、《鸿门宴》:本文记叙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斗争的经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刘邦;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而又直率的赳赳武夫项羽;老谋深算的范增、勇猛豪爽的樊哙等。写作技巧: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24、《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写作技巧: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25、《非攻》:对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表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写作技巧:比喻、对比,从小到大,层层推理。

  26、《察今》:旨在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作者认为,古今时世不同,事物在变化,必须明察当今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制,主张世变时移,因时变法,不能盲目依从古训。

  1、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2、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这里的他指的是肖邦的灵魂,他“身上那点美好的东西”,肖邦的音乐就是肖邦的灵魂,它是永存的。)

  3、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诗人用希望去鼓舞战友的斗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对象征沙皇**的牢狱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灭亡。)

  4、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与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传统文化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指的是产生于历代生活,生活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就是民族精神。两者差别很大,但两者也有联系。民族精神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所以可以比之为蜜蜂与蜂蜜。)

  5、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尼采作比,论述中国也不是太阳,不是光热无穷,不能只给予而不取得,否则将会使子孙穷困不堪。从而论证“送去主义”的行为是疯狂的。)

  6、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采用形象的说法,说明没有“拿来”,只有“送去”,把国卖光了,子孙后代将一无所有,只好向帝国主义乞讨点残羹冷炙,深刻指出国民党*政策将会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