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2025-08-28
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篇1: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1.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二、文言虚词

  之:(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则:(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且:(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于:(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其:(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2.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1)美景与美政——《望海潮》

  柳词给我们的印象是婉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无奈、凄清与孤独。然而,柳永的词也有大气磅礴的豪放,如本首《望海潮》便是。这首柳永自创词牌而成的词,将杭州市区繁华、钱塘潮涌和西湖景美充分展现,显现出词人婉约之外的另一风格。在这首词中,词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安乐生活的热情赞美。

  (2)离愁与相思——《雨霖铃》

  词人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3)怀古与思今——《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4)风雨与人生——《定风波》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5)孤独与愤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全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浩叹!是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

  (6)苦闷与理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是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是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既有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又暴露南宋XX,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7)相思与秋意——《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不是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人吗?重阳佳节,把酒赏菊,那份凄凉,那份寂寥,又让人怎能说得尽呢?

  (8)遭遇与呼喊——《声声慢》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声声慢》。全词透过对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词人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9)忠勇与团结——《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XX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明白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么重要。

  (10)信念与气节——《苏武传》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1)治学与人格——《张衡传》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

  (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

  (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擒*党。

3.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一

  ⑴若合一契(一起)

  ⑵其致一也(一样)

  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4.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1)这早晚窦秀才才敢待来也:时候

  2)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折合,抵偿

  3)只与婆婆早晚使用:随时

  4)这早晚窦秀才才敢待来也:大概,就要

  5)女孩儿早晚呆痴:有时候

  6)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有时候

  7)我一向搬在山阳县居住:一段时间以来

  8)前合后偃:跌跌撞撞,站不稳

  9)当骂呵,则处分几句:数落,责备

  10)你道是暑气暄:炎热

  11)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12)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13)错勘:错误地判断。

  14)冠冕堂皇:很体面,有气派

  15)浪荡乾坤,怎敢行凶撒泼:本义指天下太平,这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16)灭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17)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黄金是世俗所宝贵的,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少有的。

  18)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同“糊涂”,这里是混淆的意思。

  19)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大概是,莫不是

  20)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连,介词

5.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

  1、词语:

  庐冢、谬其传、窈然、瑰丽、褒禅山、卒葬之、猝不及防、前仆后继、倦怠幽暗昏惑

  2、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临川人。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长足]形容进展迅速。、[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砥砺(lì)]磨练。

  [裨(bì)]有益。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指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

  [商榷(què)]商讨。

  [店肆(sì)]店铺。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开诚布公]指以诚待人,坦白无私。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

  [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无苟且。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6.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离骚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

  修姱、嫉妒、謇、忳郁悒、侘傺

  溘死、鸷鸟、方圜、攘诟、谣诼、延伫、芰荷、偭、兰皋、椒丘

  岌岌、杂糅、昭质、可惩

篇2: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1.高二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2.高二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您还为谁(守节)呢?)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

  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省略介词“于”)

3.高二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4、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6、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

  6、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

  7、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8、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9、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1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以……为后)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待)

  13、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1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名词作状语,用弩弓)

  15、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6、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17、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18、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相斗)

  18、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0、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形容词作动词,折磨)

4.高二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3)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雷雨》创作于20世纪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除此之外还有代表作《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4)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马克思也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5)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

  6)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于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到南宋,但南宋朝廷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因此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7)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8)《拿来主义》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9)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

  10)《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人,史学家和文学家。

  11)《张衡传》选自《后汉书》。范晔,南朝人,历史学家。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

  1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3)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5.高二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古今异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人遗(wèi)赵王书:书,信。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祝酒。

  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宣言曰:宣言,扬言。

  《苏武传》

  置币遗单于:币,财物,礼品。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第二年。

  《张衡传》

  举孝廉不行:不行,没有去。

  再迁为太史令:再,两次。

篇3: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篇3: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无垠(yín)沼(zhǎo)泽生意盎然(àng)堆垛(duò

  层峦(luán)叠嶂(zhàng)哦(é)(jí)涟漪(lián,yī)

  晨曦(xī)采石矶(jī)(tīng)泗(sì)桥龙湫(qiū)

  回溯(sù)瞭(liào)望绛(jiàng)夔州(kuí)

  坂(bǎn)秭归(zǐ)罗江(mì)簌簌(sù)

  茕茕(qióng)孑(jié)立掳(lǔ)掠马厩(jiù通衢(qú)大道

  命运多舛(chuǎn)(qiǎn)绻(quǎn)(jí)薄(bó)夙愿(sù)

  窝行(w)迷惘(wǎng)瘪(biě)惫(bèi)

  簇新(cù)绯红(fēi)罡风(gāng)颓垣(yuán)

  荒冢(zhǒng)蹂躏(róu,lìn)齑粉(jī)肇(zhào)

  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搴比(qiānpí)

  汩余若将不及兮(yù)又重之以修能(chóng)潜藏(qián)锁(jiā)

  洞窟(kū)役(yì)模糊(mó)锦标(jǐn)

  赊账(shē)号角(hào)旌旗(jīng)束(shù)

  稀薄(bó缙绅(jìnshēn)萃(cuì纾祸(shū)

  觇(chān)日(yì)遽(jù)羁縻(jī,mí)

  东西二阃(kǔn)诋(dǐ)诟(gòu)刭(jǐng)

  邂逅(xiè,hòu)陵(pí)愧怍(zuò)溥(pǔ)

  阉(yān)(cí)湮(yān)赀(zī)

  缇骑(tí,jì)(lì)溷藩(hùn,fān)(huán)

  牖(yǒu)巡(qūn)鬈曲(quán)拉(tā)

  蹙眉(cù)皱(zhě,zhòu)撇开(piē)窥视(kuī)

  皮靴(xuē)悯(mǐn)时髦(máo)取缔(dì)

  镶嵌(xiāng,qiàn)(yǔ)云翳(yì)(zuàn)

  骷髅(kū,lóu)滞笨(zhì)媲美(pì)一蹴而就(cù)

  昙花一现(tán)有史可稽(jī)销声匿迹(nì,ì)

  攻讦(jié)自诩(xǔ)冠冕(miǎn)残羹(gēng)冷炙(zhì)

  孱(càn)头脑髓(suǐ)譬(pì)如蹩(bié)进

  吝(lìn)啬氾南(fàn)之狐(yì)缒(zhuì)

  阙秦(jué)(lìn)不肖(xiào)卮酒(zhī)

  叱(chì)驽(nú)颈(wěn,ǐng)(sì)

  渚(zhǔ)殆(dài)圃(pǔ)(jiù)

  豕(shǐ)裘(qiú)鳖之藏(cáng)哙(kuài)

  镬(huò)一鼎之调(tiáo)(yōng)水目眦(zì)

  钳制(qián)壅蔽(yōng)浚(jùn)载舟(zài)

  黜恶(chù)赏(miù)(xiǎng)鯫生(zōu)

  2、正确书写下列加点的字。

  生意盎然、层峦叠嶂、吟哦、汲水、涟漪

  晨曦、采石矶、龙湫、云蒸霞蔚、瞭望

  绛、夔州、坂、秭归、汨罗江

  簌簌、茕茕孑立、掳掠、马厩、通衢大道

  命运多舛、缱绻、瘠薄、夙愿、迷惘

  干瘪、疲惫、簇新、绯红、颓垣

  荒冢、蹂躏、齑粉、肇、苗裔

  孟陬、揆、枷锁、洞窟、镬

  模糊、锦标、赊账、旌旗、缙绅

  萃、纾祸、觇、翌日、遽

  羁縻、东西二阃、诋、诟、自刭

  邂逅、毗陵、愧怍、阉、祠

  湮、赀、缇骑、詈、溷藩

  缳、牖、逡巡、鬈曲、目眦

  蹙眉、褶皱、撇开、窥视、皮靴

  怜悯、时髦、取缔、镶嵌、云翳

  攥、滞笨、媲美、一蹴而就、昙花一现

  有史可稽、销声匿迹、回溯、遮蔽、自诩

  冠冕、残羹冷炙、孱头、脑髓、譬如

  蹩进、吝啬、氾南、佚之狐、缒

  避匿、叱、驽、刎颈、涘

  渚、殆、圃、裘、鯫生

  僵硬、脉搏、漫不经心、荒僻、攻讦

  斑驳陆离、并驾齐驱、烹饪、壅蔽、飨

  攻讦、钳制、疏浚、载舟、黜恶

  谬赏

  3、解释下列词语。

  层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岭。

  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

  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亭亭:高耸的样子。课文用“亭亭笔立”形容一座高峰。“亭亭玉立”一词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细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也可以写作“婷婷”。

  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眺望:往远处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荒诞不经: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

  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大道。

  命运多舛:指平生的遭遇、经历不顺。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迟缓笨拙的样子。

  烙印: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钳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

  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隐私。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改变了。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和影响。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原来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截然相反:形容界限分明的不同。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

  自诩:自夸。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手段。

  【文学知识总结】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的《后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后悲愤绝望,相传投汨罗江而死。

  10、《离*》是我国古典文学中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遭遇,“*”——忧愁,“离*”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11、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诗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普希金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12、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19世纪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代表作诗集《草叶集》。《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13、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4、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15、碑记,又称碑志。“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

  16、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钥匙》《天鹅曲》)。

  17、杨绛,本名杨季康。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18、李约瑟,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用历史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19、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

  20、瞿秋白,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无产阶级革命家,现代作家、翻译家。作品有《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

  2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22、魏徵(580—643),字玄成。他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魏徵有胆量,敢于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隋书》和《梁书》等他撰写的一部分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他的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谏,规劝尊长使他改正错误。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3、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述历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代帝王事迹;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亡;列传记述官吏、名人、一些下层社会人物的言行事迹;书记载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表记史实年月。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4、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艺术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25、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53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6、《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任秦相国时,集合他的门客们共同编写的。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以儒、法、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名、墨、农、阴阳家言,实际上是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武器,故称为“杂家”。

  【心内容及写作技巧】

  1、《祖国山川颂》: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采用了片断式结构方式。

  2、《长江三峡》:全文以游踪为引线,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乘船游览时看到的瑰丽景象,描绘了波涛汹涌、雄伟壮丽的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写作技巧:写景有序,层次分明;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来写;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

  3、《肖邦故园》:作者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4、《发现》:抒发了诗人对看到的满目疮痍的国家和极度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极端苦闷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5、《北方》: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片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6、《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又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己热爱、奉献、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7、《祖国土》:这是阿赫马托娃的作品。诗人受到了*,家破人亡,国家也在极权主义的统治之下,诗人有着满腔的悲愤。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8、《离*》: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9、《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写于特定时代,特定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的真挚的感情。

  10、《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用领航的船长象征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呼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写作技巧:反复咏叹,象征。

  11、《指南录后序》:文章简要地记写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写作技巧: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用。

  12、《五人墓碑记》: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写作技巧:夹叙夹议,层层对比,步步深入,前后照应,反复唱叹,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

  13、《品质》:小说写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写作技巧:小说塑造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

  14、《老王》:作者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写作技巧:于冲淡中显深沉、用小人物反映大社会;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15、《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东西,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16、《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书序,着重表达自己对于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的观点: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予公正的评价。

  17、《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这是一篇人类学的田野笔记,或者说是文化随笔。他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麦当劳连锁快餐店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自身所起的变化,论证了文化冲撞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18、《拿来主义》:文章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它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写作技巧:运用比喻论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用词极为灵活。

  19、《吉诃德的时代》:针对20世纪代武侠小说泛滥,社会公众受小说中散布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把改变个人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清官侠士的身上这一现象而写,希望作家们能够正视大众心态,用正确的、进步的思想教育民众,结束中国的堂吉诃德时代——公众愚昧的时代。

  20、《烛之武退秦师》: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写作技巧:前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21、《谏太宗十思疏》:本文是魏徵写的一篇奏疏。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了作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写作技巧: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

  22、《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写作技巧: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23、《鸿门宴》:本文记叙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斗争的经过,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刘邦;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而又直率的赳赳武夫项羽;老谋深算的范增、勇猛豪爽的樊哙等。写作技巧: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24、《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写作技巧: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25、《非攻》:对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表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写作技巧:比喻、对比,从小到大,层层推理。

  26、《察今》:旨在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作者认为,古今时世不同,事物在变化,必须明察当今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制,主张世变时移,因时变法,不能盲目依从古训。

  【点语句分析】

  1、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2、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这里的他指的是肖邦的灵魂,他“身上那点美好的东西”,肖邦的音乐就是肖邦的灵魂,它是永存的。)

  3、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诗人用希望去鼓舞战友的斗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他希望的是“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诗人对象征沙皇**的牢狱发出了诅咒,预示了它的灭亡。)

  4、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与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传统文化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指的是产生于历代生活,生活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就是民族精神。两者差别很大,但两者也有联系。民族精神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所以可以比之为蜜蜂与蜂蜜。)

  5、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尼采作比,论述中国也不是太阳,不是光热无穷,不能只给予而不取得,否则将会使子孙穷困不堪。从而论证“送去主义”的行为是疯狂的。)

  6、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采用形象的说法,说明没有“拿来”,只有“送去”,把国卖光了,子孙后代将一无所有,只好向帝国主义乞讨点残羹冷炙,深刻指出国民党*政策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故择先王之成法(同“释”,舍弃,抛弃)

  尝一肉(同“脔”,切成块状的肉)

  雍水暴益(同“溢”,涨水)

  溺死者千有余人(同“又”)

  【一词多义】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

  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

  呜呼,亦盛矣哉!(盛*重的事)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买五人之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

  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

  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

  十年春,齐师伐我(攻伐,讨伐)

  载:

  载舟覆舟(乘载,装载)

  载歌载舞(又)

  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盖:

  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盖在殷忧(因为)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闻:

  闻道百(听见)

  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开始)

  法:

  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

  犹若不可法(效法,取法)

  时:

  有要于时也(当时)

  时不与法俱至(时代)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

  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

  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

  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具告以事(介词,把)

  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贵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

  以益所见(连词,来)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

  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

  夜縋而出(连词,表修饰)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

  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目的)

  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

  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词,代五义士)

  吴之民方痛心焉(语气词,无实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

  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的)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岂取之易(天下)

  择善而从之(它)

  代百司之职(的)

  思国之安(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董之以严刑(人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

  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其: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

  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于: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

  贪于财货(对于)

  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为: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

  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

  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

  为天下笑(被)

  相如为上大夫(当,做)

  ……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

  为一击(替,给)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君为我呼入(替、给)

  为之奈何(对,对于)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古今异义(例)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十分,极)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承天景命(古:大;今:景色)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虚;今:朝特定的方向或目标快速猛闯)

  简能而任之(古:选拔;今:用于形容词“结构简单”或动词“使繁变简”)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今:尽情)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位在廉颇之右(古:上;今:方位名词,与“左”相对)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相如奉璧奏秦王(古:呈现,进献;今:演奏或取得成效)

  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今:美貌女子)

  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古:尊重;今:严密、严厉、严格)

  故臣复取璧(古:再;今:往复,重复)

  拜为上卿(古:授予官职;今:指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

  窃计欲亡走燕(古:逃跑;今:行)

  王必无人(古:果真,如果;今:一定,必然)

  臣请完璧归赵(古:请你允许我……;今:请求你……)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词,很、非常)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国一部分海域)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今:东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脸;今:表示后一段紧接着前一段;面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4、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在西方;名词使动用法,使……为边境)

  乐盘游(意动用法,以……为乐)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将有作(动词作名词,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使动用法,使神劳,使思苦)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

  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

  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名词作动词,发出苦笑声)

  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

  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

  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

  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

  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5、文言句式(例)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

  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点语句翻译】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我虽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10、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1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6、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7、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18、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现在大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反而就这件事情称赞它,说它是义举。

  19、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译:所以抛弃古代君王的现成的法令,而效法他们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20、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译:雍水猛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黑夜趟水过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们惊骇的声音如同高大的房屋倒塌一样。

篇4: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篇4:高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1.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好:崇尚;修姱:修洁美好;鞿羁:名作动,约束;謇:举首发语词;谇:进谏;替:罢黜)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以:因为)

  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浩荡:荒.唐,没有准则)

  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固:本来;工巧:善于投机取巧;偭:违背;错:通“措”,措施)

  5.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准则;追曲:追求歪曲;竞:争相)

  6.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侘傺:失意的样子)

  7.宁溘死以XX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溘:突然)

  8.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圜:通“圆”)

  9.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尤:责骂;攘:忍受;诟:侮辱)

  10.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焉:于彼,在那里)

  1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惩:受创而改变)

2.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

  1、词语:

  庐冢、谬其传、窈然、瑰丽、褒禅山、卒葬之、猝不及防、前仆后继、倦怠幽暗昏惑

  2、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临川人。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

  [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砥砺(lì)]磨练。

  [裨(bì)]有益。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指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

  [商榷(què)]商讨。

  [店肆(sì)]店铺。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开诚布公]指以诚待人,坦白无私。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

  [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无苟且。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1、字词

  符契、修禊、癸丑、流觞、激湍、彭殇、嗟悼、会稽、感慨系之、清流激湍、流觞曲水、静躁、虚诞、世殊事异

  2、成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3、文学常识: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4.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长

  1.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2.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善

  1.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2.谣诼谓余以善*(擅长)

  以为

  1.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

  2.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修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美好)

  2.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3.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虽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惟,只是)

  2.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5.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妾不堪驱使(不堪:不能忍受)

  徒留无所施(徒:白白的;施:用)

  便可白公姥(白:告诉;公姥:偏义副词,指婆婆)

  共事二三年(共事:一起生活)

  何意致不厚(厚:满意)

  何乃太区区(区区:愚拙)

  汝岂得自由(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会不相从许(会:一定)

  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副词,工作;伶俜:孤单的样子)

  留待作遗施(遗施:赠送、施与)

  却与小姑别(却:退出来)

  好自相扶将(扶将:扶持)

  感君区区怀(区区:情意真挚)

  君既若见录(见:我;录:记)

  自可断来信(自:马上;断:回绝;信:使者,这里指媒人)

  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

  处分适兄意(适:适合,依照)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约定;渠:他)

  赍钱三百万(赍:赠送)

  适得府君书(适:刚才)

  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