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以其奇幻瑰丽的梦境描绘引人入胜,更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写梦前,即梦游天姥山的缘由;第二段写梦中,详细描述了游历天姥山的全过程;第三段写梦醒后的感慨与离别之情。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力求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其艺术魅力。
第一段: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
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这一段主要描绘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开篇便以神话传说引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宏大的氛围。诗人写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海客”指的是海上来的客人,他们谈论着东海中的神山瀛洲,但那只是虚幻的传言,烟波浩渺难以追寻。
而“越人”则指居住在南方的越地之人,他们讲述着天姥山的奇伟景象,云霞缭绕,时隐时现,仿佛就在眼前。
通过对比瀛洲的虚无缥缈与天姥山的真实可及,诗人巧妙地突出了天姥山的存在感。瀛洲虽美,但毕竟只存在于传说之中,难以企及;而天姥山则是实实在在的名山大川,可以一窥真容。这种虚实相映的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又为下文的梦境铺垫了基础。
接下来,诗人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天姥山的巍峨雄壮:“天姥连天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天姥山高耸入云,仿佛要与苍天争个高低,其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五岳”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五大名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而“赤城”则是位于浙江天台县境内的一座山峰。
天姥山不仅超越了这五座名山的高度,甚至遮蔽了赤城山,可见其巍峨之势。最后,诗人还用天台山来进一步烘托天姥山的高大:“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即使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也不过是一个俯伏的小丘。这一扬一抑之间,天姥山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令人不得不为之折服。
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让诗人魂牵梦萦,心驰神往。于是,他决定在梦中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去探寻那片未知的世界。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段的内容——梦中游天姥。
第二段: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这一段是全诗的核心部分,详细描述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的全过程。梦境是虚幻的,但诗人却巧妙地将虚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似真似幻、迷离引人的世界。
首先,诗人写道:“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这里的“因之”指的是因借越人的谈论天姥山,而“梦吴越”则表示梦中由山东向吴越驰去。诗人一夜之间,在月光的照耀下,飞越了镜湖。镜湖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是从山东到天姥山的必经之路。因此,过镜湖有似真的感觉,而一夜飞度则充满了梦幻色彩。
湖水如镜,月光洒落其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既真实又虚幻,恰如梦境的特点。
接着,诗人继续描绘他的旅程:“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是曹娥江的上游,剡县就坐落在溪边。过剡溪似实,而湖月相送则为幻。湖月将诗人的身影投射于地面,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飞行无疑是幻。刹那间千里,正是梦境的特征。剡溪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李白在这里只用了两句简短的诗句来描绘:“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公指的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他酷爱山水,曾游览天姥山并在剡溪投宿。谢灵运在其诗作中曾提到:“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即夜晚投宿于剡,天明遂登天姥。
这里点出了历游人的陈迹,突显了剡溪的主要动人之处——清澈的绿水和悠扬的猿声。
随着旅程的推进,诗人来到了天姥山脚下:“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是谢灵运为了登山特制的一种木鞋,鞋底有可以装拆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青云梯则是形容天姥山高峻的山路。谢公宿处为历史实有,似实;脚著谢屐,则为幻。
这一段描写将现实与幻想完美结合,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梦境的奇幻色彩。
当诗人终于登上天姥山巅,眼前的景色令他目不暇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半山腰处,朝阳初升,光芒万丈;天空中,仙禽鸣叫,回荡山谷。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超凡脱俗,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紧接着,诗人进入了更深的梦境:“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路上曲折蜿蜒,花丛中迷失方向,不知不觉间已是黄昏。
此时,诗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境界,四周弥漫着雾气,耳边传来阵阵怪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熊吼龙啸,震响山谷,使深林战栗,层巅惊惧。这种恐怖而又奇妙的景象,进一步加深了梦境的奇幻感。
然而,梦境并未就此结束。诗人继续前行,来到一个更为奇异的地方:“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乌云密布,似乎即将下雨;水面泛起轻烟,如同仙境一般。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了寂静:“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电闪雷鸣,山峦崩裂,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紧接着,诗人看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画面:“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石门轰然打开,显现出一个广袤无垠的世界,日月光辉照耀着金碧辉煌的楼台。这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充满了无限的神秘与美丽。
诗人遇到了一群仙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仙人们穿着霓裳,骑着鸾凤,奏响美妙的音乐,场面热闹非凡。然而,正当诗人沉浸在这美好的梦境中时,一切都突然消失了:“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醒了,诗人回到了现实中,只留下枕席上的自己,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些美景。这场梦虽然短暂,但却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他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
第三段:梦醒后的感慨与离别之情
从“世间行乐亦如此”至结尾为第三段,这一段表达了诗人梦醒后的感慨与离别之情。梦境虽美,但终究是一场虚幻,现实才是真正的归宿。诗人感叹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世间的一切欢乐如同梦境一般短暂,古往今来,所有的事情都像流水一样消逝无踪。这种对人生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尽管梦境已经结束,但诗人依然无法忘怀那片神奇的土地。他写道:“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告别友人,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与其在尘世中徘徊,不如放纵自我,骑着白鹿,游历名山大川,寻找心灵的寄托。这段话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与逃避。
诗人以一句充满哲理的话语结束了全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不愿屈膝逢迎,低眉顺眼地侍奉权贵,宁可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快乐。这句话不仅是对权贵的蔑视,更是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对梦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强烈情感,使其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都让人回味无穷,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