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维新变法知识点

篇1:高二历史维新变法知识点
一、“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2.概念:先进的 地主 阶级知识分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率先提出向 西方 学习。
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 思想 。
【疑点1】为何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点 拨】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英雄,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译馆,辑有《四洲志》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清政府面临 内忧外患 的形势。
2.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 自强 ”的思想。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概念: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根本,用西方 科学技术 来挽救统治。
5.意义: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 近代化 的第一步。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2)代表人物: 王韬 、 郑观应 。
(3)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 君主立宪制 。
(4)局限:没有形成 完整理论 ;没有付诸 实践 。
2.晚期维新派:
(1)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民族危机 严重;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主张:①康有为:著作《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②梁启超:发表《 变法通议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实践:发动 戊戌变法 ,但最后结果失败。
(5)影响: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疑点1】简述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及特点。
【点 拨】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的探索,呈现出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产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传播:洋务派的观点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3)实践:洋务运动。①19世纪60~代,兴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②洋务运动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它并未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例题及解析: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洪仁 D.康有为
【 解析】题中“主事者以新卫旧”,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属于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观点。曾国藩是洋务派代表。答案为B。
【变式训练】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解析】D项是维新派的主张,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有很大不同。答案选D。D2.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各有何特点?
(1)抵抗派思想的特点:①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②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③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④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⑤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2)洋务派思想的特点:①由于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西学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传输开来,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③这一思想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④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的落后,在不改变旧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注定要失败。
(3)维新思想的特点:①早期维新思想的特点:a.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b.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②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a.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b.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学堂、创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上书光绪帝,与顽固派展开论战等,使维新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篇2:高二历史维新变法知识点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19世纪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5、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6、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严复指出封建群主皆为大盗窃国。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1、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3、,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
5、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6、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
7、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有人甚至还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8、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9、,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诌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0、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11、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12、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3、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4、,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3:高二历史维新变法知识点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代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教学过程
导课:19世纪初期,当黄河岸边的柳荫树下,手摇纺车吱呀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已经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东方人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陶醉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19世纪中叶,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不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那就是: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一、睁开眼睛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原因)
①封建统治危机的出现----内因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却极力提倡程朱理学,残酷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和进步思想,整个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基于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现实,呼吁革除弊政,倡导经世致用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内因
②19世纪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致使民族危机加深---重要原因
③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外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开眼看世界的含义 1打开眼界去面对整个世界 2转变观念,正视中国的落后,进而学习西方
(2)为何将林则徐称作~: ①鸦片战争前夕(禁烟期间)设立译馆,搜集翻译外国书报,广泛研究外国的动态。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鸦片战争爆发后,他还积极仿制西方船炮,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评价林则徐?
(1)禁烟的民族英雄:在英国贩卖鸦片泛滥之际,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大长了中国人民反英斗志;
(2)抗英战争中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
2、魏源《海国图志》的作者
(1)《海国图志》,编写的基础-----《四洲志》
,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2)内容:
①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
②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
3核心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a内涵:悉夷、师夷、制夷三位一体;b实质:面对侵略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c作用: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竖起了一面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
(3)地位:
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1)进步性:
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走出国门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
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
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4、洋务运动的内容(19世纪60至代)
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3(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4(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
5、结果与评价:
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扩张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洋务派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过渡: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尤其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这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就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仿洋改制看世界-----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的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②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
3、思想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①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②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二)19世纪代初的维新思想:
1、背景: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
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康有为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实际上是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③理论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必要性,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④作用: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启蒙思想第一人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意义:
(1)实践上: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①时间:
②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
(2)理论上:启蒙作用、解放潮流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小结:,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这位被公认笔间常带感情的国学大师在文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同学们,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在历史中沉思,我们在历史中预知未来,我们更应当在历史的沉思中警醒、奋起。让我们用周恩来少年读书期间回答老师的话来共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业: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附导入新课之二:
9月,也就是1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林旭,福建福州人,乃林则徐后代。近代中国上的福州林家,有太多人物已经或即将走进我们的视线,走到我们历史或语文课堂。他们中,有爱国的官员林则徐、翻译家林纾、维新志士林旭、革命党人林觉民、文学大师林语堂、国徽设计者林徽因。让我们从林旭的家世出发,走近林则徐他被毛泽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讲话中吟诵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年级历史学科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高二历史维新变法知识点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上册第三课知识点介绍了“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上册第三课知识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一、师夷长技以以制夷
1、背景
(1)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压倒了华夏的武备,极大地震撼了社会各界。
(2)一批官僚士大夫勇敢地冲破闭关锁国的樊篱,树起“经世致用”的旗帜,寻求御敌之方。
2.代表
(1)林则徐
①设立译馆,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
②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成《海国图志》。
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3.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
(2)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些洋务派首领和支持、参加洋务运动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2、概况
(1),冯桂芬著《校邠(bīn)庐抗议》,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具体揭示了中学(旧学)与西学(新学)的内涵,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
3、含义
(1)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
(2)“中学为体”:封建纲常礼教为国家命运根本;“西学为用”:用近代科技挽救清王朝
4、评价
(1)积极:“中体西用”的理论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消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强调维护封建体制,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消极作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的进一步觉醒,兴起了维新思潮。
2、理论依据: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严复的译作《天演论》。
3、代表人物
(1)康有为
①《新学伪经考》猛烈抨击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学。
②《孔子改制考》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从而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阐明变法的内容和具体途径,指出变法的根本在变官制。
(3)严复
①严复的译作《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为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乃至新文化运动的骨干,都曾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重难点:
1、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而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则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二者在本质上无区别,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新思想之“新”表现
(1)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
(2)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3)新思想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进步性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清朝抵抗派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派思想的形成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国外,《海国图志》受到日本维新志士的重视,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局限性
新思想的代表者大多是封建上层官僚,在目的上,他们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在认识上,他们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器物(坚船利炮)层面上;在社会效果上,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强大思潮,而仅仅局限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极少数人,更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政治实践。
3、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洋务派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先进科技是巩固根本的手段。这一思想的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但是洋务派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西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以破产告终。
(3)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撞,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但是它所起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
4、资产阶级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
特点
(1)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2)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3)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
形成原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他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 “中西结合”
评价:
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北师大版高二历史上册第三课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