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2025-05-06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1: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1.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16、使使以闻大王(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17、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

  2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2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23、吾得兄事之。(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24、籍吏民。(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25、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26、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27、道芷阳。(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28、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如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2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30、项伯XX,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3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之止,制止,使动)

  33、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使动)

  3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3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3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7、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38、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2.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3.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5、用心一也(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

  8、一肌一容(每一)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一样)

  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4、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家族)

  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

  3、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4、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

  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它从骊山向北建造,折向西面。)

  2、不敢言而敢怒(不敢讲话,却敢在心里愤怒。)..

  3、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夫:

  1、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

  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4.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5.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

篇2: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1.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一

  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2.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二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三

  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履而制六合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4.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四

  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5.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五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0.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篇3: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 通假字

①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 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的果实)

②其实害之(其实,那实际上)

2.去

去不复顾(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

三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我固当(名,称呼)

②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 / 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官理,非吾业也

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二)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

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

译: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孙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然吾居(于)乡

4.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5.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四)固定句式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其……乎,表示揣测的固定句式,意为“大概……吧”)

译:像这样,那么和我种树行当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意为“不也……吗”)

译:不也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