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025-01-20
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篇1: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1.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2.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一、字音

  A组

  黯然àn叱咤zhà显宦huàn

  租赁lìn莅临lì酣畅hān

  作揖yī解剖pōu拍摄shè

  喋血dié迥异jiǒng精悍hàn

  桀骜ào谦逊xùn寥落liáo

  尸骸hái蓟北jì涕泗sì

  浸渍zì愤懑mèn揪斗jiū

  B组

  攒射cuán

  积攒zǎn调动diào

  调剂tiáo创伤chuāng

  创造chuàng

  相干ɡān

  干练ɡàn菲薄bó

  薄饼báo职称chēng

  称职chèn

  和蔼hé

  和面huó强劲qiáng

  勉强qiǎng

  歼灭jiān

  纤巧xiān长歌当哭dàng

  锐不可当dānɡ

  二、字形

  船zhào棹

  泥nào淖

  chuò绰绰有余步lǚ履

  颠fù覆

  木jī屐wù戊戌

  shù戍守

  róng戎马

  万马齐yīn喑

  ān谙熟

  àn黯然屠lù戮

  chuō戳穿

  jié截断羽yì翼

  希jì冀

  骐jì骥

  编jí辑

  通jī缉

  船jí楫shān姗姗来迟

  蹒shān跚

  zhà栅栏叱zhà咤

  chà诧异

  zhuàn赚钱

  xián嫌弃zhān瞻仰

  shàn赡养对zhì峙

  有shì恃无恐

  dié喋血

  通dié牒

  影dié碟

  间dié谍和ǎi蔼

  雾ǎi霭shè慑服

  拍shè摄

  琳láng琅满目

  láng锒铛入狱yǔn殒命

  yǔn陨落枯zào燥

  暴zào躁

  好高wù骛远

  趋之若wù鹜寒xuān暄

  xuān喧哗fú辐射

  fú幅员

  fú一幅画

  一副对联fù

  fēi绯红

  fēi扉页绿草如yīn茵

  绿树成yīn阴

  三、近义词

  1.居然·竟然

  (1)武汉市一中学月度考试居然是默写周杰伦新歌歌词,老师说是考虑学生喜欢时尚,专家认为毫无意义。(√)

  (2)凡·高的名作《峡谷》中暗藏玄机,用X光检查,竟然发现画中有画。(√)

  2.爆发·暴发

  (1)从今年年初开始,不满的情绪就在吉尔吉斯斯坦民众中酝酿,并随着物价急剧上涨而爆发。(√)

  (2)专家指出,目前蓝藻多发于湖泊、海洋的污水流入地,如果排污速度不加控制,全流域必将暴发蓝藻危机。(√)

  3.莅临·亲临

  (1)施奈尔表示,由于年事已高,自己可能无法莅临上海参观世博会,但他衷心祝愿上海世博会取得圆满成功。(×)

  (2)为丰富实践经验,他跟随工作人员亲临现场,了解各种用电设备的作用,并与老师傅们沟通交流。(√)

  4.界限·界线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弄清法和非法的界线,时刻遵守法律的准绳,克服不良习性,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临近春耕,茄子河区因土地界限不明、归属权不清等问题引发的纠纷较多,调处难度大,成为难点问题。(×)

  5.接受·接收

  (1)在历年的铁矿石谈判中,中方仿佛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不得不一次次接受力拓等三大矿山公司涨价的要求。(√)

  (2)王家岭煤矿事故发生后,离事发现场最近的5家主要医院的床位、设备和人员都随时待命,准备接收被救人员。(√)

  四、熟语

  1.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

  2.惊心动魄:①扣人心弦,激动人心。②令人十分惊惶恐惧。

  3.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

  4.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5.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温和(多用于春天)。

  6.短小精悍: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后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队伍人少但强而有力。

  7.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

  8.叱咤风云:怒斥之声,令风云失色。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9.博闻强记:也说博闻强识(zhì),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10.君子之交淡如水:也作“君子之交淡若水”。交,交情。君子志同道合,他们的交往,平淡如水,不求私利,不尚虚华。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1.深居简出:①藏身于隐密之处,很少外出。②常指待在家里很少出门。

  12.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壤”通“攘”。

3.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共事二三年

  古义:一起过日子

  今义:在一起工作

  何乃太区区

  古义:愚拙

  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不重要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怜悯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约束、不受限制

  勿复重纷纭

  古义:麻烦

  今义:多而杂乱

  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从失败中取得认识

  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决定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同心而离居

  古义指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奄奄黄昏后

  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绝

  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仅指运输事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吏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或工作的人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

  今义:鱼身上的肉

4.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为

  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读wéi被)

  十七为君妇(动词,读wéi,做,作为,成为)

  为诗云尔(动词,读wéi,作,写)

  非为织作迟(动词,读wéi,是;或作“因为”“由于”讲时,介词,读wèi)

  阿母为汝求(介词,读wèi,替,给)

  始尔未为久(动词,读wéi,算,算作)

  慎勿为妇死(连词,读wèi,为了)

  遂

  言既遂矣(动词,顺心,满足)

  何往而不遂(动词,通,达)

  功遂身退(动词,成功)

  市罢,遂不得履(副词,终究)

  遂逐秦师(连词,于是)

  靡

  靡室劳矣(动词,读mǐ,无,没有)

  所向披靡(动词,读mǐ,倒下)

  徒靡弹药(动词,读mí,浪费)

  固

  固前圣之所厚(副词,本来,原来)

  蔺相如固止之(副词,坚决)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形容词,坚固)

  伏

  伏清白以死直兮(动词,保持,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名词,埋伏)

  降龙伏虎(动词,使……屈服)

  伏为其人(动词,佩服)

  施

  徒留无所施(动词,用)

  留待作遗施(动词,施与)

  会

  会不相从许(副词,当,决)

  于今无会因(动词,相会,聚会)

  作

  何不作衣裳(动词,制作,制造)

  昼夜勤作息(动词,劳作)

  留待作遗施(动词,作为)

  君当作磐石(动词,做,成为)

  故作不良计(动词,做出)

  谢

  多谢后世人(动词,告诉)

  谢家来贵门(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动词,谢绝,拒绝)

  适

  始适还家门(动词,出嫁)

  处分适兄意(动词,适合,依照)

  适得府君书(副词,刚才)

  适彼乐土(动词,往,到)

  当

  对酒当歌(介词,对着)

  募有能捕之者,当租其人(动词,两者相抵)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

  北邀当国者相见(动词,主持,执掌)

  当是时也(介词,方,值)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形容词,贫贱,地位不高)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形容词,喜悦,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动词,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名词,杂说,一种文体)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动词,以……为边邑)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名词,边邑,边远地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鄙陋,庸俗)

  使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派遣;名词,使者)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动词,命令,指派)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

  见

  见陵之耻(介词,被)

  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显露)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动词,接见)

  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副词,果真,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实在)

  顾

  顾计不知所出(副词,不过,只是)

  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动词,照顾,顾及)

  将军宜枉驾顾之(动词,拜访)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连词,反而)

  兵

  不及召下兵(名词,士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

  无岁不爱兵(动词,侵略)

  不得持尺兵(名词,武器)

  穷

  以穷困来归丹(名词,困厄,走投无路)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寻求尽头)

  图穷而匕首见(动词,穷尽)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去)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给予)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丢掉)

  追亡逐北(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灭亡)

  河曲智叟无以应(wú,无,没有)

  置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安放,放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设置)

  幸

  不幸*死矣(幸运)

  故幸来告良(幸亏)

  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希望)

  妇女无所幸(宠幸)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陈

  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引申义)

  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引申义)

  私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自己的,私人的,本义)

  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引申义)

  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信,真实)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托信之人)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

  坐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古人盘膝而坐)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想坐。”(株连受罚)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由于)

  坐收渔利(形容不费力气)

  胜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力能担当,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尽,完)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占上风)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好)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内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内部)

  外结好孙权,内修正理(对内)

  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取

  终老不复取(通“娶”)

  还必相迎娶(与“迎”同义,迎接)

5.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一、判断句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死生亦大矣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用“非为”表示否定判断)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亚父者,范增也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二、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是:以其于晋无礼 介词结构“于晋”做状语)

  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于楚”作动词“贰”的状语,应是“且于楚贰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应说:佚之狐于郑伯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说:若亡郑于君有益)

  因击沛公于坐(“于坐”介宾后置)

  具告以事(“以事”介宾后置)

  欣于所遇(“于所遇”介宾后置)

  贪于财货(“于财货”介宾后置)

  长于臣(“于臣”介宾后置)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何……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宾语前置)

  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介词“以”的宾语置于“以”前,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动词“为”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安”动词“在”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何”动词“操”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置)

  四、省略句

  沛公军(于)霸上

  为(我)击破沛公军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其)俱死也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卫士仆(于)地

  则与(之)一生彘肩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竖子不足与(之)谋

  委命(于)下吏

  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沛公欲王(于)关中

  五、被动句

  为仲卿母所遣 若属皆且为所虏

  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六、固定句式

  孰于君少长(固定句式,表比较)

  军中无以为乐(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

  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固定句式,没有……的)

篇2: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篇一】

  1、生字:

  畏葸(xǐ)、谄(chǎn)媚(mèi)、聂绀弩(niègànnǔ)、呵斥(hēchì)、帽盔(màokuī)、白痴(báichī)。

  2、字形区别

  亲眷(qīnjuàn)、誊写(ténɡxiě)、荣誉(rónɡyù)、乞讨(qǐtǎo)收讫(shōuqì)、迄今(qìjīn)、绀青(ɡànqīnɡ)、泔水(gānshuǐ)柑橘(ɡānjú)、谄媚(chǎnmèi)、陷阱(xiànjǐnɡ)、滔天(tāotiān)、娼妓(chāngjì)、倡导(chànɡdǎo)、猖狂(chānɡ

  kuánɡ)、畏葸(wèixǐ)、猪崽(zhūzǎi)、思想(sīxiǎng)。

  3、成语积累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风。贬义词

  昂头阔步:仰着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畏葸不前:畏惧不敢向前。

  蛊惑人心:迷惑人心。

  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著作。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豁然开朗:①指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②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层次分析:

  第一自然段,先由影片名字“我若为王”引出论题,紧接着明确否定王权意识:“我根本不想做王”“王是什么东西?”进而说明封建王权只是“封建的残物”而已。然后,再用“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一转,引出下文对封建王权意识滋养下的种种奴才形象的描绘。

  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先连用四个“我若为王”分别领起前四段,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像,用形象生动而又幽默辛辣的语言描绘了“我若为王”后所见到的种种奴才嘴脸;然后提出“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接连两问,引发更进一步的思考,“恍然大悟”:“我将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这就形象地指出王权意识的危害:只能滋生各种奴才。从而充分表达了“封建君主制是滋生奴才的温床”这一见解。

  后两段,在前面论述封建王权意识的本质与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该怎样直面王权与奴性的问题。先明确指出作为“民国国民”,应该“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因为奴才的存在严重阻碍着世界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后,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一个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综上所述,全文紧紧围绕“我若为王”的论题,通过设想了“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有力地抨击了由封建王权意识所滋生的国民的奴隶性,号召人们灭绝奴性,争做“真的人们”(自由、民主的国民)。

  作者简介:

  文学颇多奇人怪人,聂绀弩是其中之一。他落拓不羁,不拘小节,口无遮拦,我行我素,一生坎坷,多灾多难,囹圄,8年病疴。能活到83岁真是一个奇迹。

  出生于湖北,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后曾任南京中央通讯社副主任,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辗转各地从事抗日宣传、报刊编辑和进步文艺活动。

  ,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改。*期间以“现行*”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粉碎四人帮后,状如鬼影,老伴带他去理发,他“揽镜大骇,不识镜中为谁”。3月,走完了他那曲折的传奇人生。

  聂绀弩是杂文大家,在杂文、古典小说研究、旧体诗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夏衍认为“鲁迅以后杂文写得好的,聂绀弩为第一人。不过他为人称道的文学成就,还是他在逆境中创作的旧体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至在诗坛上有了“聂体”之誉。不少名篇、名句被传诵一时,如“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身轻白虎堂”等人物诗;“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交心坦白难”等*诗。

  练习题:

  1、给下面加点词语注音:

  亲眷()鞠()躬呵()斥谄()媚()

  悲戚()帽盔()畏葸()憎()恶()

  2、解释下面所给词语

  ①光景:②残物:

  ③指摘:④乞求:

  ⑤恍然:⑥敬畏;

  3、找出并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想象()丑漏()顽烈()喝斥()

  柔宛()畏思()面像()原故()

  4、下列各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如果去爬山,你去不去?

  B、纵然是刮大风,下大雨,山也只是岿然不动。

  C、她不仅不改悔,而且犯了更大的错误。

  D、无论成功和失败,我们都要有信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7题。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5、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一种什么态度?

  6、作者评价自己由影片名而联想的活动用了哪一词?

  7、有“我若为王”不现实想法的我与真想作王的人有什么区别?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1题。

  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王后是如何的尊贵呀,会如何的被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8、“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这一句有何深意?

  9、“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

  10、“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

  11、“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一句中“有趣”一词怎样理解?

【篇二】

  拿来主义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主题思想: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课文整体感悟

  一、理清思路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的地位。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作品之一。

  练习题: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A.残羹冷灸(gēng)冠冕堂皇(miǎn)

  B.鸦片(yā)脑髓(suǐ)

  C.自栩(xǔ)玄虚(xúan)

  D.吝啬(sè)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歌当哭得当当天

  B.无缘无故变故事故

  C.博而不精精华酒精

  D.一一列举举例举止

  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①南京的夏季是气温高的地区之一。

  ②只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就会有真才实学。

  ③这时全场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④经过努力,王琳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⑤一个科学家能够以自己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非常荣誉的事情。

  ⑥他战胜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显著成就。

  ⑦大会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

  A.②③④B.②④⑤

  C.④⑤⑥D.④⑥⑦

  四、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五、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六、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类比论证

篇3: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1.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31.疾逸道左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间”;晦:指看不见的水府

  34.吾君方幸玄珠阁幸:驾临

  35.坐贻聋瞽瞽:瞎子

  36.远罹构害罹:遭受

  37.项掣金锁掣:拴

  38.不遑辞候遑: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宥:宽恕

  40.君怃然曰怃然:失望的样子

2.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3.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的)

  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4.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1字音:

  彷(páng)徨寂寥(liáo)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青荇(xǐng)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shēng)箫

  2、词义: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3、近义词辨析: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4、文学常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诗人。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5.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6、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8、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辞别)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10、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害怕)

  11、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12、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4、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15、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19、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20、置之坐上(“坐”通“座”)

  2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篇4: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1.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一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XX、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2.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二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3.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三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4.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四

  “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

  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

  “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

  “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5.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知识点整理 篇五

  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