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2025-07-13
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篇1: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1.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一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2.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二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3.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三

  1、向东增加的是东经,向西增加的是西经。

  2、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3、根据经纬网判方向,先看纬线南北方,在劣弧范围内看地球自转方向。

  4、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是6:00,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是18:00。

  5、太阳直射经线是12:00所在经线。

  6、上午等于下午,丄半夜等于下半夜,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7、极昼和极夜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以6月22日或12月22日对称。

  8、太阳直射X,则(90-X)~90出现极昼或极夜。

  9、黄赤交角的度数就是北半球热带的度数,也就是回归线的度数,是北半球出现极昼或极夜的度数,也是北极圈度数的余角。

  10、今天范围:0:00经线—(向东)—180。昨天范围:180—0:00经线。

  1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从东北升,西北落:冬半年,从东南升,西南落;春秋分,正东升,正西落。

  12、赤道上永远6:00升,18:00落,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昼>夜,越向北,昼越长。

  13、北极点或南极点的太阳高度一天中无变化,其值的大小就是太阳直射的纬度。

  14、如果某两点在太阳直射点同一方向,则这两点的纬度差=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差。

  15、南北回归线间某点的纬度=│夏至日高度-冬至日高度│÷2

4.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四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5.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五

  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_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6.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六

  气候成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

  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

  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

  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

  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

  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O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O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7.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七

  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8.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八

  1、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根据等压线决定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大气环流的好处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构成的重要因素。

  6、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7、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千米;

  8、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9、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11、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5、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17、昼夜长短的决定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18、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0、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9.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九

  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10.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十

  (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篇2: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1.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2.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二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3.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三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4.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四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5.高二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五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篇3: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1.高二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梳理 篇一

  经度与纬度

  ①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_半球。

  ②纬度:某地的地球半径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赤道为0°,北极点为90°N,南极点90°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地球仪上某点的纬度就是该点上北极星的仰角大小)

  ④大洋中部经线:太平洋──180度经线;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印度洋─东经80度经线;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2.高二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梳理 篇二

  判断气候类型

  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_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_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均匀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3.高二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梳理 篇三

  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4.高二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梳理 篇四

  1、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根据等压线决定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大气环流的好处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构成的重要因素。

  6、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7、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千米;

  8、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9、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11、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5、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5.高二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梳理 篇五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篇4: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篇4: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1.电磁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即0。

(2)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无论回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3)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则有感应电流,回路不闭合,则只有感应电动势而无感应电流。

2.磁通量

(1)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定义式:=BS。如果面积S与B不垂直,应以B乘以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的投影面积S,即=BS,国际单位:Wb

求磁通量时应该是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净条数。任何一个面都有正、反两个面;磁感线从面的正方向穿入时,穿过该面的磁通量为正。反之,磁通量为负。所求磁通量为正、反两面穿入的磁感线的代数和。

3.楞次定律

(1)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适用于一般情况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而右手定则只适用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此种情况用右手定则判定比用楞次定律判定简便。

(2)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①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②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③如何阻碍---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④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还减少。

(3)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感应电流总是阻碍产生它的那个原因,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③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

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表达式E=n/t

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为E=BLvsin。当B、L、v三者两两垂直时,感应电动势E=BLv。(1)两个公式的选用方法E=n/t计算的是在t时间内的平均电动势,只有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恒定不变时,它算出的才是瞬时电动势。E=BLvsin中的v若为瞬时速度,则算出的就是瞬时电动势:若v为平均速度,算出的就是平均电动势。(2)公式的变形

①当线圈垂直磁场方向放置,线圈的面积S保持不变,只是磁场的磁感强度均匀变化时,感应电动势:E=nSB/t。

②如果磁感强度不变,而线圈面积均匀变化时,感应电动势E=Nbs/t。

5.自感现象

(1)自感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自感电动势: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线圈自感系数和本身电流变化的快慢,自感电动势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

6.日光灯工作原理

(1)起动器的作用:利用动触片和静触片的接通与断开起一个自动开关的作用,起动的关键就在于断开的瞬间。

(2)镇流器的作用:日光灯点燃时,利用自感现象产生瞬时高压;日光灯正常发光时,利用自感现象,对灯管起到降压限流作用。

7.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在电磁感应中,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该导体或回路就相当于电源,将它们接上电容器,便可使电容器充电;将它们接上电阻等用电器,便可对用电器供电,在回路中形成电流。因此,电磁感应问题往往与电路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与电路相联系的电磁感应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2)画等效电路。

(3)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性质,电功率等公式联立求解。

8.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力学问题

(1)通过导体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将受到安培力作用,电磁感应问题往往和力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基本方法是:①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②求回路中电流强度。

③分析研究导体受力情况(包含安培力,用左手定则确定其方向)。④列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求解。

(2)电磁感应力学问题中,要抓好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的动态分析,导体受力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通电导体受安培力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变化速度变化周而复始地循环,循环结束时,加速度等于零,导体达稳定运动状态,抓住a=0时,速度v达最大值的特点。

9.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问题

导体切割磁感线或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便转化为电能,具有感应电流的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或通过电阻发热,又可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阻的内能,因此,电磁感应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转化,用能量转化观点研究电磁感应问题常是导体的稳定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转动),对应的受力特点是合外力为零,能量转化过程常常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2)画出等效电路,求出回路中电阻消耗电功率表达式。

(3)分析导体机械能的变化,用能量守恒关系得到机械功率的改变与回路中电功率的改变所满足的方程。

10.电磁感应中图像问题

电磁感应现象中图像问题的分析,要抓住磁通量的变化是否均匀,从而推知感应电动势(电流)大小是否恒定。用楞次定律判断出感应电动势(或电流)的方向,从而确定其正负,以及在坐标中的范围。

另外,要正确解决图像问题,必须能根据图像的意义把图像反映的规律对应到实际过程中去,又能根据实际过程的抽象规律对应到图像中去,最终根据实际过程的物理规律进行判断。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地理电磁感应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地理是一门很特别的科目,让我们在学习广阔知识的同时能够领略我们伟大国家的风土人情。想要学好地理并不能难,只要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得心应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山岳的形成知识点梳理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同学们的复习。

高二地理山岳的形成知识点梳理

1.褶皱山:

●褶皱: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变形产生一系列的弯曲就是褶皱。其基本单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

(2)向斜: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可修水库。

注意: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

2.断块山:

●断层: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成因:

(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构造: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

在火山口积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也叫白头山天池)。

4.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在山岳地区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铁路,主要考虑到对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问题。

●影响线路的分:布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篇6: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地理是一门很特别的科目,让我们在学习广阔知识的同时能够领略我们伟大国家的风土人情。想要学好地理并不能难,只要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得心应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同学们的复习。

高二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

2.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

●地壳运动:

(1)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拉伸形成断裂带。

(2)垂直运动: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

其中以水平运动为主。

3.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留在原地)

(2)侵蚀作用(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如冰斗、角峰、风蚀柱)

(3)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趋于平坦

篇7: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篇7: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小编准备了高二地理下册文化的空间扩散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的区别和联系。任何文化区的形成都是文化从源地向外传播的结果。文化传播为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个地区传往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过程。文化传播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空间上的因素。时间上它是无数代人共同继承和发扬的结果,空间上就是文化的空间扩散。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播。这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地理学往往关注的是空间过程,即文化的空间扩散。

2.各种文化扩散形式的区分。

(1)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扩散的形式绝对化。文化事物扩散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传播形式。例如,印度僧与西域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来了印度文化区的宗教信仰,法显、玄奘、义净等中国僧也不辞劳苦去天竺取经,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是迁移扩散,而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先为上层社会接受(如皇帝等),而后才逐渐扩散到民间,这种扩散过程则是等级扩散,而当唐僧回到长安以后,经常设法坛,给百姓讲解佛经,这种文化的传播过程就属于传染扩散,因此我们不能绝对地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只是迁移扩散,因此遇到类似情况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应该将复杂的文化事物简单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例如,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扩散是迁移扩散,也是扩展扩散,因为在扩散的不同阶段、不同范围有不同的扩散方式。又如,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将中原的农耕技术传给西南少数民族,后少数民族又将农耕技术传给了缅甸人,这个扩散过程就是扩展扩散。而造纸、活字印刷向西方的传播,则属于迁移扩散。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某种复杂的文化综合体或文化体系的传播属于何种扩散形式。人们把文化扩散划分为各种形式,目的是便于理解纷杂的文化扩散现象,以便从中归纳出一些规律,以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下册文化的空间扩散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8: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小编准备了高二地理学科城市的作用与形态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城市的服务范围;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城市的服务范围和地域形态。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自制图表、多媒体教室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讲述法、列表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一)城市与其所在的区域之间关系

城市的形成不能脱离一定的区域环境,区域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在区域中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阅读材料:武汉市是湖北省的行政中心,是省、市等各级行政机关的所在地;也是湖北最大的城市。武汉大型企业武钢产品畅销省内外;武汉有服务于全省的大型医疗机构;武汉也举办全省甚至华中地区规模的展销会;举办全省、华中地区甚至全国规模的学术研讨会;武汉的一些大型商业企业吸引来自全省甚至外省的顾客等等。

学生思考:它在湖北省的范围内有哪些作用? 师生归纳如下4点:

1、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城市一般是各级政权的所在地,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行使着领导与组织管理与作用。

2、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城市相应地集中了很大部分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体育卫生等设施,可以为区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科技、教育、文化活动的中心。

3、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一般而言,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区域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中。一方面各种加工工业生产各种工业产品满足区域内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中工业企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众多的商业企业被吸引来组织区域内的商品流通,实现各种各样的供需关系,使区内的生产生活能顺利进行。因此,城市中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等都比较发达。

(三)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

例如:我国一般县城有县政府机关、百货公司、县医院、高级中学、工厂、汽车站等;而在大中城市,除了具有上述县城职能外,还有大型专业商店、商品批发中心、专业医院和大专院校等。因而城市是有等级差别的。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

(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服务范围。其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如教材26页图2.1 乐平市服务范围就包含刘家庄等地区)

(二)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的形成

城市有等级差别,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城市服务范围小,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在这个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教材27页图2.2 在安徽省,合肥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大,几乎覆盖全省;而淮南、蚌埠、滁州等城市级别次之,服务范围相对合肥较小;但各自仍覆盖多个县及县级市)

(三)指导意义 确定城市规模、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

每一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服务范围,一定地域范围内也有与之相应的城市。合理的城市规模、城市规划对区域发展能起促进作用。

三、城市的地域形态

(一)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1、城市形态与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较为规整,山区城市形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不同地区差别较大。

2、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态也有影响。

(二)几种城市形态类型

城市形态类型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放射状

案例成都市重庆市兰州市延安市

形成原因开阔、完整的平原地形地形崎岖不平、又位于河流交汇处,不完整位于黄河谷地,依山傍水受地形、河流、交通条件的影响

优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投资生产生活上分散,减轻了环境污染各部分接近郊区,近自然,环境污染小各部分接近郊区,近自然,环境污染小

不足环境污染也相对集中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相对较高集中于两个方向,不便于行政管理,建设投资大集中于三个方向,各部分联系不便,建设投资大

高二地理学科城市的作用与形态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9: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本文是为高二年级考生整理了高二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知识点梳理一文,讲述了地理这门科目中包含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必考考点,希望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帮助您快速了解地理课程。

高二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知识点梳理

冰雪世界: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原、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洲则没有国家和定居人口。极地科学考察:中国的长城站(62135858W)中国的中山站(69257610E)

篇10: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篇10: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册地理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⑴第三世界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①自然灾害频繁,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长期受殖民统治掠夺,经济基础差;(历史根源)③长期内乱,社会动荡不安;④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根本原因)

⑵我国(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①持续的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②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③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④争取国内、国际稳定的政治局势。

⑶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①当前世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②可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构成;③利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⑷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跨国公司:

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①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金;②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③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

利: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利于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

弊:对我国传统工业造成冲击

⑹阿以冲突和平解决步履维艰。主要原因是:

内因:①巴勒斯坦问题;②耶路撒冷问题;③被占领土问题;④水源问题。

外因:⑤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⑺欧盟问题:

①欧盟的成立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欧盟成立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多足鼎立的局面,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欧盟的成立说明了什么?欧盟的成立说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迅速增强,从而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⑻西亚地区倍受西方列强关注,原因:①西亚石油资源丰富,是西方列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②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战略位置重要.

高二下册地理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11: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 非可再生 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 、 神黄线 、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铁钢 、 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 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 沉淀净化 。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期末知识点梳理,大家一定要仔细琢磨,理解,才能取得好成绩哦!

篇12:高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册地理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内容简析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当地居民及旅游者。

(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旅游商业活动,导致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功能减退。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发展旅游业及旅游者均会对背景环境施加影响。

(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物古迹受到破坏。

(5)对正常社会秩序冲击:大量的旅游者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开发条件

评价内容

游览价值

①资源质量;②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③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

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交通位置的优越性及交通的通畅性

地区接待能力

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及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①容人量;②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高二下册地理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