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经验

篇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经验
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何种方法进行复习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提升。结合近年来的高考,从高考理科综合卷分析报告看,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会得到很大程度改进的。下文结合考纲,浅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经验应对策略。
一、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老师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试卷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学习、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课堂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记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三、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1)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2)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3)联想迁移法:如线粒体,可联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转换器、细胞质遗传、酶的专一性、膜的结构功能、各种基质、线粒体数量多的细胞、细胞的衰老等等。又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近几年理综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高考生物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复习时,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1)生态和环境热点(生态农业、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环境保护)。(2)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3)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4)国内大事、世界风云(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绿色奥运、奶粉事件等)。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实验,拓展迁移
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实验有15个,实习有5个,研究性课题有7个。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求学生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如:实验步骤如何书写,实验材料和用具如何选择,实验结论、结果如何区分等,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如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情况(只有生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防腐杀菌(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菌等微生物将失水死亡,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判断细胞的年龄(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明显),若进行组合改编如材料换一换、步骤改一改、情景变一变、多个实验拼一拼等,就能拓展出许许多多个新实验。因而在解答拓展实验题时应以不变应万变,实验的主要思路是不变的,再回忆迁移教材的实验原理和技能,就能轻松突破。
综上所述,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又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教法,消除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传统复习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经验
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很多知识都需要熟练记忆,因此生物一轮复习的重点就是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核心是能够有效记忆知识要点并灵活运用。总之,在高三一轮复习约六个月的时间里,要能够在对知识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生物学思维、技巧和方法,初步培养解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以下是学霸分享的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经验,请参考。
生物一轮复习要分三步进行--牢记知识点、落实考点、试题训练。
第一步、牢记知识点。
作为一轮复习的核心,对知识点的记忆不可马虎,切忌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课本是宝典,尤其对于生物这一学科而言,课本上的信息量很大,要学会把书本变薄、把知识读厚;对书本上的基本概念要做到准确掌握,基础知识上存在盲点对于问题的分析就不会透彻,也会导致解题思路的偏颇。因此需要对重点概念准确以及清楚其内涵和外延。如对于DNA复制要对复制的时间、场所、原料、过程、特点、意义等有全面细致的掌握。
要对框架体系和具体知识有熟练的记忆,对于要求重点掌握的生物学概念或知识点,可以构建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这样的知识体系,这也是一轮复习不同于初次学习的原因--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把不同章节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联系,综合思考记忆和分析运用。
对于知识链的构建给大家举个例子:
1、从微观到宏观(反之亦可)的发展顺序;如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地球环境保护等等;
2、遵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生物多样性等等;
3、按照生命活动的进程;如选修三的内容: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系统幼体成体等等。
通过构建知识链,不仅可以促进大家对于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同时可以提高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第二步、落实考点。
在熟读课本、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要找出重点和疑点;通过结合复习资料,筛选出难点和考点,有针对地重点复习。这就需要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要善于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例如将水的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与生物代谢强弱的关系,结合到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种子贮存及萌芽条件;运用呼吸作用原理指导种子与粮食的之贮存问题,运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原理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再如将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与疾病预防和癌症的治疗结合起来,将水分代谢与矿质代谢与农业生产中的合理灌溉、合理施肥联系起来等等。
另外,需要加强生物学实验部分的练习,高考生物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就需要在实验复习时,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并总结出实验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这一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并能针对要求独立设计出实验方案,这样就可以满足高考对学生的要求了。
绘图识图、图文信息转换及图表数字转换能力也是生物学的一种重要能力要求和重要考点,如利用绘细胞分裂图、曲线图的方法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用图文变换方法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过程及生态学中有关知识等。通过对图形、表格中相关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归纳,对试题的考查方向作出初步判断,再结合已有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根据已有的科学结论直接作出新的判断,以此来训练自己的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
第三步、试题训练。
一轮复习所说以知识记忆为核心,但适当题量的训练不容忽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往往不止一种角度,通常会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层面进行问题设置,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做题时,要首先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词,排除干扰性条件明白题意和考点,对相关知识进行回忆,落实好与题目契合的知识点及其相互联系,有逻辑性地进行语言组织。;在独自完成一道题目的解答之后要利用好资料的参考答案,结合答案比较自己的分析思路与其有哪些异同,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作者:倪康康 河北高考生,现就读于天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对生物有浓厚兴趣,高中时报名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曾进行长达一年的生物竞赛方面的学习以及三个月的竞赛集训,取得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二等奖的成绩。
篇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经验
高考经验总结: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法点拨
新学期开始,高三学生将迎来生物学科的第一轮复习。由于高一高二阶段学习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比较零散,很多学生对其概念、规律、原理等理解不清,不能灵活应用,导致成绩不佳,到了高三综合学习阶段感觉更加吃力。其实,高三生物复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以下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供同学们借鉴。
-每天30分钟读课本
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较少,知识覆盖面较窄,考查内容偏少,因此很多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一味做题。实际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都是高考范围,所有的知识点上都有可能出题,而每道试题不外乎是某一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的再现。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落到实处,认真阅读教材,听老师的讲解,作好课堂笔记,结合复习资料,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
学生要养成每天(大约30分钟)阅读生物课本的习惯,来加强基础知识记忆。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复习在整个生物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作用,如果不过关,后面的综合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基础题仍占主要地位,做好了基础题就拿到了基本分,失去了基础题就失去了一切。
-抓住生物三大重点
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要走出“越基础越重要的知识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遗传变异,这三部分知识是高中生物三册书的“灵魂”,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要特别留心,可以结合复习资料,分析涉及到的题型,并查阅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基点和永恒的主题。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生物科技发展的热点。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高考试题必考的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理综Ⅱ卷至少一道生物实验设计题,所占分值还比较大。这部分试题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因此,一轮复习时,学生还应结合考纲熟练掌握课本实验,做到活学活用,培养自身的实验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