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2025-01-10
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篇1: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小编给同学们整理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

  第一课《巩乃斯的马》

  读了《巩乃斯的马》后,我深刻地体会出马群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我感受到了马对生命、活力的渴望。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马的优美形象、崇高品性,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美妙结合,并揭示了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关联,认为骑兵和马车虽被淘汰,马却不会被取代,它有它的价值,而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那种“龙马精神”,也会永远传下去不会消失。

  第二课《寂寞》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勐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

  第三课《跑警报》

  本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故事———跑警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想象,有纷扰,有紧张,有血肉横飞的惨状,应该是很痛苦的。两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织成的一所大学。从在长沙建立临时大学,后迁昆明,到7月返间北方,前后共计几年时间。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一所特殊大学,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西南联大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为战时中国和今后培养了大批人才。西南联大是由北方二所着名大学联合而成,而这三所大学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我们熟知的着名人物如梅贻琦、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周培源、杨振宁等等,他们都在西南联大任教或求过学。

  第四课《箱子岩》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箱子岩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区。它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北部慈利县高桥乡金坪村,慈(利)洞(溪)公路绕其麓,方圆 1.7公里。其岩南侧高约200米,长约80米,垂空如削,全由长方形岩块构成。 岩块一般长约6米,高约2米,墨黑而泽光,酷似黑皮箱,故有箱子岩之名。这种岩块,横看一排排,纵看一层层,不计基数。整个箱子岩,就象用箱子砌成的半边山,阳光照之生辉,雨露润之如镜。明镜岩即被引为揽奇寻胜之所。

篇2: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篇一】

  【原文欣赏】《段太尉逸事状》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2。王子晞为尚书3,领行营节度使4,寓军邠州5,纵士卒无赖6。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7,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8,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9,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10,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11,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12,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13,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14,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15。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16。”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17。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18。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19,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20,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21,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22,戒其族:“过岐23,朱泚幸致货币24,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25。

  太尉逸事如右26。元和九年月日27,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28。

  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29,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30,过真定31,北上马岭32,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33,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34,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35;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36。谨状。

  翻译: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汾阳王的儿子郭晞担任尚书之职,兼任行营节度使,以客军名义驻于邠州,纵容士兵违纪枉法。邠州人中那些惯偷以及狡黠贪婪、强暴凶恶的家伙,纷纷用贿赂手段使自己有军队的名号,恣意妄为,官吏都不能干涉。他们天天成群结伙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一不满意,就用暴力打断他人的手脚,用棍棒把各种瓦器砸得满街都是,然后*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还撞死怀孕的妇女。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的缘故,心中忧伤却不敢明说。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报告节度使府,表示愿意商量此事。到了白孝德府中,他就说:“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却无动于衷。大乱将要发生,您怎么办?”白孝德说:“我愿意听您的指教。”段太尉说:“我担任泾州刺史,很空闲,事务不多;现在不忍心百姓没有外敌却惨遭杀害,使得天子的边防被扰乱。假如你任命我为都虞候,我就能替您制止*,使您的百姓不再遭到伤害。”白孝德说:“太好了!“听从了段太尉的请求。

  段太尉代理都虞候职务一个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进街市拿酒,又用兵器刺酿酒的技工,砸坏酒器,使酒流进河沟中。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获这十七人,全都砍头,把头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外。郭晞全军营都骚动起来,纷纷披上了盔甲。白孝德惊慌失措,把段太尉叫来问道,怎么办呢?”段太尉说:“没有关系!让我到郭晞军营中去说理。”白孝德派几十名士兵跟随太尉,太尉全都辞掉了。他解下佩刀,挑选了一个又老又跛的士兵牵马,来到郭晞门下。全副武装的士兵涌了出来,段太尉边笑边走进营门,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呢?我顶着我的头颅来啦!”士兵们大惊。段太尉乘机述说道:“郭尚书难道对不起你们吗?副元帅难道对不起你们吗?为什么要用*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告诉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说话。”

  郭晞出来会见太尉。段太尉说:“副元帅的功勋充塞于天地之间,应该使其流传。现在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将造成变乱,扰乱天子边地,应该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身上。现在邠州那些坏家伙用贿赂手段使自己有军队的名号,杀害百姓,像这样再不制止,还能有多少天不发生大乱?大乱从您这儿发生,人们都会说您是倚仗了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部下。那么郭家的功名,将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有说完,郭晞再拜道:“承蒙您用大道理开导我,恩情真大,我愿意率领部下听从您。”回头呵斥手下士兵说:“全都卸去武装,解散回到自己的队伍里去,谁敢闹事,格杀勿论!”段太尉说:“我还未吃晚饭,请为我代办点简单的食物。”吃完后,又说:“我的毛病又犯了,想留宿在您营中。”命令牵马的人回去,次日清早再来。于是就睡在营中。郭晞连衣服也不脱,命警卫敲打着梆子保卫段太尉。第二天一早,郭晞和段太尉一起来到白孝德那儿,道歉说自己实在无能,请求允许改正错误。邠州从此没有了祸乱。

  在此以前,段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副使。泾州大将焦令谌掠夺他人土地,自己强占了几十顷,租给农民,说:“到谷子成熟时,一半归我。”这年大旱,田野寸草不生,农民将灾情报告焦令谌。焦令谌说:“我只知道收入的数量,不知道旱不旱。”催逼更急,农民自己将要饿死,没有谷子偿还,只得去求告段太尉。

  段太尉写了份判决书,口气十分温和,派人求见并通知焦令谌。焦令谌大怒,叫来农民,说:“我怕段太尉的吗?你怎敢去说我的坏话!”他把判决书铺在农民背上,用粗棍子重打二十下,打得奄奄一息,扛到太尉府上。太尉大哭道:“是我害苦了你!”马上自己动手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迹,撕下自己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亲自为他敷上良药,早晚自己先喂农民,然后自己再吃饭。并把自己骑的马卖掉,换来谷子代农民偿还,还叫农民不要让焦令谌知道。

  驻扎在邠州的淮西军主帅尹少荣是个刚直的人,他来求见焦令谌,大骂道:“你还是人吗?泾州赤地千里,百姓将要饿死;而你却一定要得到谷子,又用粗棍子重打无罪的人。段公是位有仁义讲信用的长者,你却不知敬重。现在段公只有一匹马,贱卖以后换成谷子交给你,你居然不知羞耻的收下。大凡一个人不顾天灾、冒犯长者、重打无罪的人,又收下仁者的谷子,使主人出门没有马,你将怎样上对天、下对地,难道不为作为奴仆的而感到羞愧吗!”焦令谌虽然强横,但听了这番话后,却大为惭愧乃至流汗,不能进食,说道:“我以后没有脸可以去见段公了!”一天傍晚,就自恨而死。

  等到段太尉从泾州任上被征召为司农卿,临行前他告诫后去的家人:“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会赠送钱物,千万不要收下。”经过时,朱泚执意要赠送三百匹大绫,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收,朱泚还是不同意。到了京城,段太尉发怒说:“竟然不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我地位卑贱,无法拒绝呀。”太尉说:“但终究不能把大绫放在我家里。”就把它送往司农的办公处,安放在屋梁上。朱泚谋反,段太尉遇害,官吏将这事报告了朱泚,朱泚取下一看,原来封存的标记还在。

  以上就是太尉的逸事。元和九年某月某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恭谨地献给史馆。

  现在称赞段太尉大节的人,大抵认为是武夫一时冲动而不怕死,从而取名于天下,不了解太尉立身处世就像上述的那样。我曾来往于岐、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游历了亭筑、障设、堡垒和戍所等各种军事建筑,喜欢访问年老和退伍将士,他们都能介绍段太尉的事迹。太尉为人谦和,常常低着头、拱着手走路,说话的声息低微,从来不用坏脸色待人;别人看他,完全是一个儒者。遇到不能赞同的事,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事迹决不是偶然的。适逢永州刺史崔能前来,他言而有信、行为正直,详细地收集了太尉的遗事,再次核对没有什么疑问。有的事实恐怕还有散失遗漏,未集中到史官手里,斗胆将这篇行状私下送交给您。郑重地写下这篇逸事状。

  简介:

  《段太尉逸事状》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传记文。作者选取段秀实一生中勇服朔方将领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背景:

  一、本文是柳宗元人物传记中的代表作,作者选择了传主生平的三件逸事,以突现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

  二、本文所记三件逸事,“勇服郭晞”为丰赡生动,作者打破事件原有的时间顺序,将它提至“仁愧焦令谌”之前,以“先声夺人”,突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字词:

  (一)通假字

  1.不嗛,辄奋击.嗛(qiàn),通“慊”,满足,快意.

  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打,砸.

  3.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谦恭.

  4.出入岐周邠斄间.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以刃刺酒翁、坏酿器.坏:使动用法,使……坏.

  2.晞一营大噪,尽甲.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乃我困汝.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遇不可,必达其志.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裂裳衣疮.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奈何欲以乱败郭氏.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省略句、判断句

  1.王子晞为尚书,其领行营节度使,寓军于邠州,其纵士卒无赖.

  2.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3.段公,仁信大人也.

  (四)状语后置句

  1.请辞于军.

  (五)宾语前置句

  1.欲谁归罪.

  (六)定语后置句

  1.邠人偷嗜暴恶者.偷嗜暴恶之邠人.

  (八)多义词

  1.状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陈述事实的一种文书.

  (2)太尉判状,辞甚巽.判决书.

  (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逸事状.

  2.其

  (1)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代词,那.

  (2)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代词,它的.

  3.注

  (1)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附着.

  (2)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敷上.

  4.甲

  (1)晞一营大噪,尽甲.穿上铠甲.

  (2)皆解甲.铠甲.

  5.辞

  (1)无伤也,请辞于军.致辞.

  (2)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辞却.

  (3)太尉判状,辞甚巽.言辞.

  6.以

  (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介词,凭.

  (2)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介词,因.

  (3)天子以生人付公理.介词,把.

  (4)又以刃刺酒翁.介词,用.

  7.愧

  (1)尚不愧奴隶耶.愧对,动.

  (2)然闻言则大愧.羞愧,形.

  8.信

  (1)仁信大人也.讲信义.

  (2)言信行直.言语真实.

  9.市

  (1)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集市,名词.

  (2)市谷代偿.买,动词.

  10.固

  (1)尚书固负若属耶.难道,副词.

  (2)泚固致大凌三百匹.坚决,坚持,形容词.

  练习题: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嗛,则奋击

  B.太尉判状,辞甚巽

  C.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D.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2.下列句中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B.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纵士卒无赖

  D.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3.下列各组句子中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刃刺酒翁愿奉军以从

  B.太尉笑且入罪且及副元帅

  C.为白尚书,出听我言今尚书恣卒为暴

  D.选老躄者一人持马甲者愕

  4.下列句中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晞一营大噪,尽甲

  B.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C.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D.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篇二】

  【原文欣赏】《跑警报》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问她:“我上一课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有风度,也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

  联大有一个姓侯的同学,原系航校学生,因为反应迟钝,被淘汰下来,读了联大的哲学心理系.此人对于航空旧情不忘,曾用黄色的“标语纸”贴出巨幅“广告”,举行学术报告,题曰《防空常识》.他不知道为什么对“警报”特别敏感.他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站在“新校舍”的南北通道上,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可不!抬头望南一看,五华山果然挂起了三个很大的红球.五华山是昆明的制高点,红球挂出,全市皆见.我们一直很奇怪:他在教室里,正在听讲,怎么会“感觉”到五华山挂了红球呢?——教室的门窗并不都正对五华山.

  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住在翠湖迤北的,多半出北门或大西门,出大西门的似尤多.大西门外,越过联大新校门前的公路,有一条由南向北的用浑圆的石块铺成的宽可五六尺的小路.这条路据说是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路在山沟里.平常走的人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马锅头吹口哨都是这种吹法,没有撮唇而吹的),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放呀放放牛,妹那个在至花园那个梳那个梳梳头.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招呀招招手,妹那个在至花园点那个点点头.

  这些走长道的马锅头有他们的特殊装束.他们的短褂外部套了一件白色的羊皮背心,脑后挂着漆布的凉帽,脚下是一双厚牛皮底的草鞋状的凉鞋,鞋帮上大都绣了花,还钉着亮晶晶的“鬼眨眼”亮片.——这种鞋似只有马锅头穿,我没见从事别种行业的人穿过.马锅头押着马帮,从这条斜阳古道上走过,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但人也有习惯性,跑惯了哪里,愿意上哪里.大多是找一个坟头,这样可以靠靠.昆明的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这风俗我在别处还未见过.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做“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另一个集中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大概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沟深约三丈,沟口有二丈多宽,沟底也宽有六七尺.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空沟,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蹦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有人常到这里,就利用闲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大小不等,形式不一.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两副,一副是: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

  一副是: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前一副也许是有感而发,后一副却是记实.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上举的前一副对联或许是一种泛泛的感慨,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侯,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正如孙悟空在高老庄所说:“一来医得眼好,二来又照顾了郎中,这是凑四合六的买卖”.从这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有恋爱,就有三角,有失恋.跑警报的“对儿”并非总是固定的,有时一方被另一方“甩”了,两人“吹”了,“对儿”就要重新组合.写(姑且叫做“写”吧)那副对联的,大概就是一位被“甩”的男同学.不过,也不一定.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一有雨,我们有一个同学一定是一马当先往回奔,就是前面所说那位报告预行警报的姓侯的.他奔回新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了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他怕这些女同学挨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些伞,等雨住后他还会到南院女生宿舍去敛回来,再归还原主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师生跑警报时没有什么可带,因为身无长物,一般大都是带两本书或一册论文的草稿.有一位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每次跑警报总要提了一只很小的手提箱.箱子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是一个女朋友写给他的信——情书.他把这些情书视如性命,有时也会拿出一两封来给别人看.没有什么不能看的,因为没有卿卿我我的肉麻的话,只是一个聪明女人对生活的感受,文字很俏皮,充满了英国式的机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字也很秀气.这些信实在是可以拿来出版的.金先生辛辛苦苦地保存了多年,现在大概也不知去向了,可惜.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人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简介:

  《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背景:

  两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织成的一所大学。从在长沙建立临时大学,后迁昆明,到7月返间北方,前后共计几年时间。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一所特殊大学,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西南联大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为战时中国和今后培养了大批人才。西南联大是由北方二所着名大学联合而成,而这三所大学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优秀的大学。我们熟知的着名人物如梅贻琦、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周培源、杨振宁等等,他们都在西南联大任教或求过学。

  字词:

  迟钝(dùn)

  笑靥(yǎn)

  迫(pò)击炮

  虎视眈眈(dān)

  驿(yì)道

  巡(xún)视

  大杂烩(huì)

  戛(gá)然而止

  坟茔(yíng)

  名讳(huì)

  添加剂(jì)

  好高骛(wù)远

  殷(yīn)勤

  络绎(yì)

  梁山泊(bō)

  耳濡(rú)目染

  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滇西勘误表密诀漫山遍野

  B.起讫挖墙脚陷阱忧柔寡断

  C.逻辑度假村脉搏崭露头角

  D.瞭望百页窗凋敝坐收渔利

  解析A项密—秘;B项忧—优;D项页—叶。

  答案C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铁道部负责人表示,春运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会永无________地________下去,到,发达________的铁路网络将全面建成,加之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________发展,中国春运这一紧张状态将不复存在。

  A.止境继续完全同时

  B.休止持续完善同步

  C.止境持续完全同步

  D.休止继续完善同时

  解析休止:停止。止境:尽头。持续:延续不断。继续:活动延长下去,不间断。完善:完备美好。完全:齐全,不缺少什么。同步:指互相关联的事物在进行速度上协调一致。同时:同一个时候。

  答案B

篇3: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篇3: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一】

  【原文欣赏】《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翻译: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简介: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某的管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字词:

  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②月黑:没有月光。

  ③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统帅。

  ④遁:逃走。

  ⑤将:率领。

  ⑥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⑦逐:追赶。

  ⑧满:沾满。

  练习题: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答:“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逃;月黑雪勐,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已久,已无力夜袭;将军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暗示了将军极富作战经验。

  (2)诗后两句写法独特,请作简要赏析。答: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故留悬念,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

  【原文欣赏】《过华清宫》

  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翻译: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

  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

  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简介: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借古讽今,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括,既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背景:

  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字词: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⑸知是:一作“知道”。

  ⑹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⑺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

  ⑻霓裳(nícháng):《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

  ⑼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⑽万国:指全国。

  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分析其中的对比表现手法。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骑红尘妃子笑”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以“一骑”的艰辛与“妃子笑”作对比,揭露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

篇4: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篇4: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鸿门宴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

  【原文欣赏】《鸿门宴》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yǐn)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唿张良与俱去,曰:“毋(wú)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wéi)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shào)长(zhǎng)?”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唿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yāo)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jìn)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翻译:

  刘邦在霸上驻军,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īng)做丞相,珍宝应有尽有。”项羽很生气,说:“明天犒(kào)劳士兵,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驻军40万在新丰鸿门;刘邦在霸上驻军10万。范增劝告项羽:“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错过机会。”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能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无法刺杀沛公。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趁机起身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羽;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去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羽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拿着剑和盾牌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就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辞别,说:“刘邦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项羽)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死了曹无伤。

  简介: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

  背景: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字词:

  1、注音

  玉玦(玦,jué,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 (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称王)

  毋内诸侯(内na,通纳,接纳)

  樊哙(樊哙,fán kuài)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郄(“郄”通“隙”,隔阂、嫌怨)

  不者(“不”通“否”)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

  3、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于项羽曰(告诉)

  不可不语(告诉)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发上指(向上)

  若入前为寿 (走上前)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道芷阳间行(抄小路)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F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 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别人,指刘邦。 今义:现在的人)

  沛公已去(去 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寿 古:敬酒;今:岁数大)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唿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竖子不足(省介词宾语“于”)与谋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6、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唿,“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勐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练习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 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 ,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解析】选D。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

  2.翻译文中句子。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为我唿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2)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篇5: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篇5:高一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天一阁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卷首等均有着录。剧写楚州贫儒窦天章之女窦娥,幼年时抵债被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牡丹亭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

  【原文欣赏】《牡丹亭》

  “吟余改抹前春句,饭后寻思午晌茶。蚁上案头沿砚水,蜂穿窗眼咂瓶花。”我陈最良杜衙设帐,杜小姐家传《毛诗》。极承老夫人管待。今日早膳已过,我且把毛注潜玩一遍。〔念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者好也,逑者求也。〔看介〕这早晚了,还不见女学生进馆。却也娇养的凶。待我敲三声云板。〔敲云板介〕春香,请小姐解书。

  【绕池游】〔旦引贴捧书上〕素妆才罢,缓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贴〕《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哥唤茶。〔见介〕〔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末〕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旦〕温习了。则待讲解。〔末〕你念来。〔旦念书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听讲。“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说,这是兴。〔贴〕兴个甚的那?〔末〕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末〕多嘴哩。〔旦〕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掉角儿】〔末〕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嫄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旦〕这经文偌多?〔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书讲了。春香取文房四宝来模字。〔贴下取上〕纸、墨、笔、砚在此。〔末〕这什么墨?〔旦〕丫头错拿了,这是螺子黛,画眉的。〔末〕这什么笔?〔旦作笑介〕这便是画眉细笔。〔末〕俺从不曾见。拿去,拿去!这是什么纸?〔旦〕薛涛笺。〔末〕拿去,拿去。只拿那蔡伦造的来。这是什么砚?是一个是两个?〔旦〕鸳鸯砚。〔末〕许多眼?〔旦〕泪眼。〔末〕哭什么子?一发换了来。〔贴背介〕好个标老儿!待换去。〔下换上〕这可好?〔末看介〕着。〔旦〕学生自会临书。春香还劳把笔。〔末〕看你临。〔旦写字介〕〔末看惊介〕我从不曾见这样好字。这什么格?〔旦〕是卫夫人传下美女簪花之格。〔贴〕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旦〕还早哩。〔贴〕先生,学生领出恭牌。〔下〕〔旦〕敢问师母尊年?〔末〕目下平头六十。〔旦〕学生待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末〕生受了。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旦〕还不见春香来。〔末〕要唤他么?〔末叫三度介〕〔贴上〕害淋的。〔旦作恼介〕劣丫头那里来?〔贴笑介〕溺尿去来。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末〕哎也,不攻书,花园去。待俺取荆条来。〔贴〕荆条做什么?

  【前腔】女郎行、那里应文科判衙?止不过识字儿书涂嫩鸦。〔起介〕〔末〕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末〕悬梁、刺股呢?〔贴〕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华!〔内叫卖花介〕〔贴〕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末〕又引逗小姐哩。待俺当真打一下。〔末做打介〕〔贴闪介〕你待打、打这哇哇,桃李门墙,崄把负荆人諕煞。〔贴抢荆条投地介〕〔旦〕死丫头,唐突了师父,快跪下。〔贴跪介〕〔旦〕师父看他初犯,容学生责认一遭儿。

  【前腔】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贴〕则瞧罢。〔旦〕还嘴,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招花眼,把绣针儿签瞎。〔贴〕瞎了中甚用?〔旦〕则要你守砚台,跟书案,伴“诗云”,陪“子曰”,没的争差。〔贴〕争差些罢。〔旦挦贴发介〕则问你几丝儿头发,几条背花?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贴〕再不敢了。〔旦〕可知道?〔末〕也罢,松这一遭儿。起来。〔贴起介〕

  【尾声】〔末〕女弟子则争个不求闻达,和男学生一般儿教法。你们工课完了,方可回衙。咱和公相陪话去。〔合〕怎幸负的这一弄明窗新绛纱。〔末下〕〔贴作背后指末骂介〕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旦作扯介〕死丫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打不的你?俺且问你那花园在那里?〔贴做不说〕〔旦做笑问介〕〔贴指介〕兀那不是!〔旦〕可有什么景致?〔贴〕景致么,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旦〕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旦〕也曾飞絮谢家庭,(李山甫) 〔贴〕欲化西园蝶未成。(张泌)〔旦〕无限春愁莫相问,(赵嘏) 〔合〕绿阴终借暂时行。(张祜)

  简介:

  选自我国古典名着《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戏曲与其他一些样式的戏剧一样,都以塑造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闺塾》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人物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背景:

  《闺塾》这出戏的近代演出本又称《春香闹学》。这个“闹”字,道出这出戏的喜剧特色,也表明在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中春香是一个富有生气的突出的角色。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同时三人之间的矛盾又彼此交织,情节生动,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

  字词:

  关关睢鸠

  窈窕淑女

  静几明窗

  谍谍不休

  有风有化

  宜室宜家

  敷衍了事

  敷演诗意

  后妃贤达

  文房四宝

  悬粱刺骨

  察颜观色

  花明柳绿

  负荆请罪

  流觞屈水

  陈词乱调

  练习题:

  1.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行介”中的“介”是戏剧术语,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与元杂剧中的“科”相同。

  B.【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均是曲牌名。

  C.(合)表示“合唱”,传奇中主要角色才可以唱,可独唱、对唱、合唱。

  D.旦,贴,剧中的女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