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三历史期中质量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质量分析

2025-08-22
高三历史期中质量分析

篇1:高三历史期中质量分析

【摘要】精品的小编建议大家在一种考试后一定要认真的针对本次考试做出考试总结,下面是高三上册历史期中检测质量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同学们在期中考试以后对自己的考试结果做总结分析!

一、考试成绩统计:

本次期中考试年段最高分90分,及格人及格率37.33%;年段平均分55.11分。各班详情见教务处的质量分析表(excel)。

二、命题设计:

考试范围为必修2第一、二、三、单元。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并有旧教材的知识点。

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三、存在问题:

教师课堂虽对重点,难点花足功夫,细致讲解,重复强调,而且课上检测,课后反馈。但课后,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客观题失误频频;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旧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了解的少,得分不多。

学生与老师学与教不同步,特别是学生学习主动性,考试结果没有预期的好。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抓基础,反复练习。

2、放慢新授课的速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达到更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指导。

阅读本文的同学还看了:

高三上册历史期中考试后感想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后感想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后的反思

篇2:高三历史期中质量分析

一、总体情况

本次考试,我区参考人数为2347人,均分为58分左右。各校因为生源不一样,发展不均衡。本次试卷难度与高考相当,题目比较灵活。全卷分值分布合理,粗略统计一下:必修一约33分,必修二约39分,必修三约28分,选修一10分,选修四10分。全卷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过分关注细节的题目基本没有。全卷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新材料新情境这一特点。总体而言,本次测试具有鲜明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对后期历史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可信度与效度都较好。

二、答题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得分在30分左右。错得比较多的题目有:

第2题,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障碍;第7题,对充分一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第8题,对外国资本操纵市场一项同样存有争议,题目用词或语言表述欠严密,不果断;第16题,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题中要义;第18题,同样如此,对题意理解不到位。其它一些题目相对而言区分度比较明显一些,但要准确快速作答,也并非易事。

(二)非选择题

21题

第1问,平均2分。词语表述不准,错别字较多;原因分析不全,时间弄错,写成幕府时期或目前等;不能从美日双方来思考作答。建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历史专用名词要能准确书写运用。

第2问,平均1.5分。学生审题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忽略了其中有两问:变化、原因学科语言运用较差;变化不能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进行分析,原因不能从日本和美国两方面思考,回答时很多学生错答成明治维新。

第3问,平均1分不到,很多学生不得分。学生笼统从国家利益去分析,没有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来思考美日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述不准确;对美日两国关系认识不到位。这部分知识教材涉及较少,建议在后期复习中给予重视,并适当加以训练与整理。

第4问,平均2分。轨迹一问多少能回答一些;对认识的回答多有偏差,不能从双方关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这个角度入手;回答面窄,仅仅从美日关系谈认识,不能升华到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高度。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要全面、细化、准确,不能模棱两可。

22题

第1问,平均2分。弊端几乎没有学生写出公有制规模大、程度高,危害一问回答尚可。第2问,平均1分。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欠缺,对说明含义理解不清,审题不准确。本题的设问也欠妥。问题中已经指明答案推广,若改为《通知》的发布有何积极作用?或许更好些。第3问,平均2分。经营权或自主权回答不出来。名称写不全面。作用一问回答较好。第4问,平均1分。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到生产关系能适应生产力的需要,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这一点,少历史生不明白启示的含义。建议在后期复习中强化引导、训练与讲解。

23题

第1问,平均1分。对材料理解不准确,对张之洞的阶级属性不清楚。第2问,平均1.5分。对儒家思想的态度用词不准确,写成尊崇、推崇、发扬等。将态度与意图混为一谈。第3问,平均1.5分。语言表述不精练、不准确,错别字较多,如将抨击写成评击。第4问,平均1.5分。对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认识不清,不能结合中国国力的提高来探讨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后一问回答得比较好。建议教师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讲解与阐述要准确到位。

24题

第1问,平均1分。学生表述不准确,多历史生只能回答其中一问。专门为贵族设立,多历史生答为贵族服务或为贵族所垄断。错别字现象突出。第2问,平均1.5分。第2小问得分低,大部分学生没有答出关键词法律。第3问,平均1分。照抄材料原文,概括能力欠缺,问题意识不强,答案空泛。第4问,平均1分。混淆俄国司法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这两个概念。没有结合俄国司法改革去谈认识,而是泛泛而谈,如改革是曲折的;改革应结合国情等。建议后期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强化训练与指导。

25题

第1问,平均2分。解读材料不严谨,用词不准确。如慎用刑罚写成废除刑罚唐太宗纳谏写成群臣纳谏。照抄材料。错别字较多,如休养生息的休写成修告诫的诫写成界等。史实不清,隋之教训写成隋唐教训等。第2问,平均0.5分。学生没有读懂材料,理解题意,没有写出变化的过程。语言表述不准确。建议复习时要强化解题技巧与提炼材料能力的培养。第3问,平均1分。缺乏对材料进行提炼与概括,对目的理解不到位。错别字较多,如告诫的诫写成界等。答非所问,有的学生将材料理解为太宗是个昏君的结论。不能够做到看分答题。第4问,平均1.5分。没有结合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进行评价。忽视唐太宗自我反省的品质,仅仅从功过两方面进行评价。对基本史实不清楚,表述空洞。建议复习中教材基础知识还是要带着学生一起复习巩固。

三、几点建议(六个关键词)

1、主干。对照《考试说明》,逐一落实相关知识点。重点抓主干知识,不要再过分纠缠一些细枝末节。对教材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既不能教条,也不能抛弃。要用好教材,重在理解消化与运用。

2、概念。在后期复习过程中,教师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解释必须准确到位,不留死角。究竟有哪些概念,可以把江苏各大市模拟试卷中出现的一些概念作为重点来突破。解决一个是一个,困惑少了,学生知道得多了,信心也就增强了,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

3、时空。后期复习中建议教师按照通史体例帮助学生粗线条梳理一下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着重时间与空间的讲解,如历史阶段划分与主要特征表述,地理特点与空间方位等。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避免走错门,站错队,导致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4、技巧。就以这次考试的选择题为例,虽然有些题目比较难,一眼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正确排除,有些答案还是能够很明显地把它猜出来。历史题目的突出特点就是时间性比较强,建议在解题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找时间,抓住关键词,看分值组织答案,题意一定要看清楚等技巧的培养与指导。

5、训练。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再熟悉,如果不会运用都是徒劳。因此复习过程中必要的训练不可少,通过训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达到熟能生巧,但训练一定要有针对性,切忌不加选择地将练习胡乱发给学生,那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与抵触,得不偿失。

6、规范。规范不是教条,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清晰思路的展示。一份卷面整洁、清爽的试卷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得分自然会高。后期训练中一定要训练学生答题规范。规范答题也许不能长知识,但能长分数。

总结:希望上面的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对高中语文成绩的提升有所帮助,通过做习题巩固学过的知识,祝愿大家在期中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加油!

阅读本文的同学还看了: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总结发言稿

篇3:高三历史期中质量分析

摘要:每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后都要对本次考试进行总结,的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检测质量分析欢迎大家进入高三频道参考,祝愿大家本学期期中考试取得理想成绩!

从能力要求分析:本卷选择题注重考查基础,但能力要求占比重较大。单纯考查识记能力试题约占选择题总比较30%。分析、比较、理解、运用能力题型约占总比重的70%。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以创新为主,出现了一些命题角度较为新颖的试题。但亦有一些如16、18题为代表的老高考题,这些传统题经常出现在各种复习资料中,为利于体现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真实水平。另外,本卷也有一些题存在较大争议:如第8题、第13题。

28题主要考查必修Ⅱ内容,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知识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进行前面考查。29题主要考查必修Ⅲ内容,围绕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脉络这一综合知识进行命题,时间跨度大,能力要求高。28、29题比较注重基础。

30题主要考查必修Ⅰ内容,命题立意是对中西方近现代民主制度横向比较,结合中共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报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31题考查的是必修Ⅱ内容,围绕苏俄(联)经济政策这条主线进行命题,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考查。

总体来看,本卷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命题角度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设问灵活,解题能力要求较高。在题型与题量的分布上看,本卷模仿其它省份新课标高考试题的痕迹较大。但未涉及到选修Ⅰ、Ⅳ内容。

2、主观题典型问题

28题17分。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情况,并结合热点问题,如民生问题。最高得分为15分,最低4分。主要失误在于概括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不全面以及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概括不准确;对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不能把握清楚,复兴工业中的多数内容写不出来;不能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内涵;提取图片信息有偏差部分学生脱离历史的史实答题。

29题16分,考察儒家思想的相关情况,时间跨度从春秋到明清,涉及人物包括孔子、董仲舒、朱熹、李贽等。学生最高得分为16分,最低6分,比较悬殊。主要问题在于基础知识记忆不准,审题不准,部分原因在于试卷本身评分标准的失误。

30题16分,最低得分2分,最高得分16分,平均得分12分

30题的第1小题法律文件,绝大多历史生能答出《权利法案》和《宪法》。失分主要是将权利错误的改写成权力或权立,或者将《权利法案》的时间写的不准确。

30题的第2小题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比较英、美两国政体的不同。有不少学生不能将英国的君主立宪与美国的民主共和对应起来,导致不少学生写成总统制,还有对美国总统掌握的行政权,但却忘记了军权。美国的政府工作人员由总统任命,写成议会任命。英国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有不少学生写成参议会担任。

30题的第3小题试从行政权利的角度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的不同,不少学生从阶级的角度进行思考,不从民主集中和三权分立的角度思考,审题不清。

31题17分, 最低分0分,最高分15分,平均得分7分。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即1917这一段历史时间的审题不清和农业政策关键词不给予注意。导致十月革命期间的《土地法令》的重要知识给予遗忘,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却大写特写,全然不顾题干只要写农业。时间概念不清又将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写进来。

三、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夯实基础知识。

2、加强审题训练:正确审题,按要求解答是提高高考分数的有效手段。在平时训练中,严明题意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减少考试中的无效劳动。

3、讲练结合,提高答题的能力,精讲多练,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注意答题规范。

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反复强调历史A、B级的重要性。

总结:希望上面的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检测质量分析对高中语文成绩的提升有所帮助,通过做习题巩固学过的知识,祝愿大家在期中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加油!

阅读本文的同学还看了: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总结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