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篇1: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篇一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辛丑条约》的影响: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篇二
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收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教训:
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维新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篇三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是由于日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战争爆发时间:7月
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篇2: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篇一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4)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
5)初,威海卫炮台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篇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篇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篇一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4)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
5)初,威海卫炮台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篇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篇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篇3: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一】
1.近代:至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
1、报刊: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②.《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③.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⑥.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②.,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⑤.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⑥.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代末,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③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篇4: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条件——可能性: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陷入孤立;
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
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军,进行战略进攻;
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基本情况
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其一、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虚;其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出击中原可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
⑵、时间:6月底。
概况:
①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
②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
③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⑶、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4、战略反攻的意义: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将东北战场作为决战首选战场的主要因素: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展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东北战场又成了形势最有利的战场。
(1)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几个大城市,整体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解放军后方巩固,物质力量雄厚。
(2)从东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邻苏联、朝鲜等国,通往华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国民党军队即成被包围之势,很难逃脱。
(3)首战东北战场,一旦成功,还可以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东北解放军可以挥师南下,配合其他战场作战,而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可支援全国。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
1948.9~1948.11*、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锦州,关门打狗。淮海战役:
1948.11~1949.1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特点是中间突破,分割歼灭。平津战役:
1948.11~1949.1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两头,后取中间,和平解放北平。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广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3)、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
(4)、解放区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援。最后再次强调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