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梳理

篇1:高一地理必修一梳理
1.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梳理 篇一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2.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梳理 篇二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梳理 篇三
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4.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梳理 篇四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5.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梳理 篇五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篇2:高一地理必修一梳理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附注: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周围交通便利的地方(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3、澳大利亚小麦-牧羊的分布: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西南部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5、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知识扩展: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为本节重点之一。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它也是农业生产中必要的投入要素光、 热、水、土、地形综合影响着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区位。不同区位气候状况会影响农作物种类;不同地形、土壤类型适合发展不同农业类型。总的说来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经济条件因素是经常发展变化的。此外,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还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其中交通运输条件 尤其对商品农业影响较大,而对自给农业而言,则影响较小。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策鼓励或抑制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
2、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为本节另一个重点。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当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为此,城市周围的农民将生产重点转到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是由多种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过来经营规模则会缩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3、根据对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业生产进行因地制宜的区位选择是本节的难点。农业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农业部门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环境效益。因此,选择农业区位时应考虑以下几点:①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②不 同类型的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值有着很大的区别,从单位面积产值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养鱼、果园、农作物种植;③还应考虑这几种农业类型所需水 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等。
4、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3:高一地理必修一梳理
一、转变观念
传统观念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转变将是根本的、深刻的,它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
观念 传统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 ①发展观 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就成了衡量发展的一个标志 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②资源观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 ③环境观 自然环境的价值往往被人们忽略 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④伦理道德观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⑤消费观 鼓励消费,以刺激生产 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二、调整行业: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
三、加强国际合作:
1.目标:实现由传统模式向新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
2.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坚持《21世纪议程》中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知识梳理,大家一定要仔细琢磨,理解,才能取得好成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