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5、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2)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力量或意义):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爱国主义的内涵:具体性、历史性的统一。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爱国主义在实际行动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精神,把它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
(1)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激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2)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3)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4)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抵制霸权主义抵抗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5)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
(1)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文化的主心骨。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上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2: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封闭较隔绝,受外敌侵略的影响小。
●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 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 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最具说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自夏商时期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怎么样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②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A.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指文学,好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 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 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A.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多民族文化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原因。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①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②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④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4、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怎么做)
5、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6、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必要性+意义)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A.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B.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C.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B.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7、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
①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去,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知识点之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考政治试题: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安徽7)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 C
2.(安徽8)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应当同时具备的基本素养。下列古语中蕴含二者关系的有 (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
③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
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B
3.(福建文综33)新中国成立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能够( )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B
4.(广东22)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这说明我国文化市场要 ( )
A.严格规范,整齐划一B.言论自由,顺其自然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D.全面开放,海纳百川
答案 C
5.(广东3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神至今深人人心。可风雷锋精神 ( )
A.仍有现实意义B.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C.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D.是爱国主义的主题
答案 AC
篇4: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知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2)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5、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
篇5: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考政治考前押题: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选择题
1.《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辩证的思维能力。
【解析】选A。《台湾风物图卷》画作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①②正确。两幅画各有不同的欣赏价值,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④不能入选。
2.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为背景,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篇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洛阳模拟)春节是我国几十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同坐在火炉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②③
2.广东茂名决定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以活力茂名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以冼夫人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荔枝为龙头的荔枝文化等文化品牌,做 足海的文章,凸显地方文化特色。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3.(北京文综)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癸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首次由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陕西省政府联合承办,将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缅怀始祖、慎终追远、弘扬民族文化、期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盛典。十几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5.一个只能出口机器设备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我国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视、文学骏马奖评选。这有利于()
①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
②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③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彰显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7.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 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它们的熏陶。这说明()
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B.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8.电影《唐山大地震》震撼人心,主人公方达在灾难中失去了父亲和一条手臂,但倔强、坚强的他最终带领母亲走出心灵的废墟,走出痛失亲人的阴霾,完成艰难痛苦的心理重建,让母亲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以下最能体现方达身上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的是()
①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我们之所以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因为民族精神()
①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②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③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
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
1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 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活力。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
A.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发挥党的指导思想的主心骨作用
C.保持传统文化不失去民族精神的本色
D.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博采众长
11.(广州模拟)有一首歌名字叫《中国志气》,歌里唱道:人有精神老变少,地有精神土生金,宁肯咱少长肉,瘦也要先长筋精神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主流的是()
①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金钱意识
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③科学文明、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
④各种流行文化、大众文化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
D.只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6分)(南京模拟)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走向完善并自成体系的独特文化。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在领略中华饮食之美的同时,又推广了中华饮食文化。一道菜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汤就是一种文化,锅碗瓢盆透出的都是丰厚悠久的文明: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性特征;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的多样化特征;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的多角度审视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8分)
(2)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18分)
14.(26分)材料一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 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二 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新时期广东精神,即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厚于德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首要内容,是广东精神的灵魂。厚德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于德,即具有像大地一样宽厚的美德,容载万物,仁爱奉献。厚于德是我们传统文化之本,是我 们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一种概括,也代表了广东人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追求。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8分)
(2)从民族精神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广东精神。(18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一方面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时说明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①③正确;②④与题意不符。
2.【解析】选A。茂名打造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表明地域文化有各自特色,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D项混淆了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方面的关系。
3.【解析】选C。中华美食的英文译法是文化的形式而非内涵,A项不选;B项夸大了规范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作用;C项更切合材料;材料中的做法是对中西 文化的尊重而非减少中西文化的差异,D项不选。
【变式备选】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故①④正确;中外文化的交流能够丰富中华文化,但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②;③与题意不符,排除。
4.【解析】选D。海内外华人公祭华夏始祖黄帝,体现的是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纽带的作用,③④正确。此处未体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也没有讲到文化遗产,①② 与题意不符。
【知识拓展】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中华儿女追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功德,祈愿中华民族团结进取、和谐共荣,祈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前程似锦。
颂扬轩辕黄帝的伟大功德和不朽功勋,寓意中华儿女传承先祖精神、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
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传承着同根共祖的理念,发挥着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的作用。在中华各民族一体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流融会,通过祭祀黄帝,把华夏共祖的观念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促进了华夏各族的相互认同和凝聚团结。
5.【解析】选B。题中观点强调了思想观念即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加强文化建设,②③正确。①④皆属于错误观点。
6.【解析】选C。进行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活动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②③正确。各民族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①错误;④核心错误。
7.【解析】选C。中 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 C项正确。
8.【解析】选D。方达带领母亲走出心灵的废墟,走出痛失亲人的阴霾,完成艰难痛苦的心理重建,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②④体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故选D项。①体现的是爱国主义,③体现的是勤劳勇敢,均与材料无关。
9.【解析】选B。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原因,强调民族精神的意义,故选①③。②④并非原因,故排除。
1 0.【解析】选D。题干强调的是与其他文明的交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皆与题意不符。
11.【解析】选D。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是今天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②③正确。①④观点错误。
12.【解析】选A。B、D两项不是对二者关系的表述;C项说法错误,缩小了文化建设的范围;A项是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表述。
13.【解析】本题考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回答第(1)问要把握准角度。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具有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回答第(2)问时要从立足实践、继承发扬、交流借鉴等角度回答。
答案:(1)①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多样 化和多角度审视等特点,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
(2)①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14.【解析】第(1)问,材料一、材料二都是围绕重视民族精神展开的活动,可从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角度作答。第(2)问设问限制了答题角度民族精神,故可以从民族精神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角度来谈。注意不能照搬理论,要点明广东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答案:(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广东精神对广东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广东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广东的地域体现,这种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推动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③大力弘扬广东精神,有利于提高广东人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凝聚群众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广东精神将不断激励广东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夺取新胜利,从而增强广东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同步训练卷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