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指导: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指导: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025-01-30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指导: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启动了一系列重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这些工程不仅有效缓解了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地理中的相关知识点。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自然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

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以水资源为例,南方地区降水量丰富,河流众多,水资源充沛;而北方地区则多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南北水资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区虽然耕地面积广阔,但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样,能源资源也存在类似的分布不均问题。

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如煤炭、天然气等储量较大,但由于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相对较小,形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巨大,却面临能源不足的压力。

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除了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外,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原因。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和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这些地区自身的资源储备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量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通过跨区域调配资源,不仅可以解决东部地区的资源短缺问题,还能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区域的影响

(一)西气东输工程

# 1. 路线及实施背景

西气东输工程始于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终点为上海,全长约4,000公里。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新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送至东部沿海地区,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然而,由于地处偏远,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煤炭等化石能源已难以满足环保要求。因此,西气东输工程应运而生。

# 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沿线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 优化能源结构: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能够有效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特别是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天然气可以显著降低雾霾天气的发生频率。

- 促进经济发展: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西气东输工程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管道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钢材、机械设备等,这为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工程的实施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

- 推动区域协调:西气东输工程连接了东西部两大经济带,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东部地区通过引进优质天然气资源,提升了能源保障能力;西部地区则借助这一契机,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二)南水北调工程

# 1. 工程规模及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项目,旨在将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北方缺水地区。整个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其中东线从江苏扬州引水,经山东、河北到达天津;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直达北京、天津;西线则规划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上游,目前仍在论证阶段。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 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平原,长期以来饱受水资源短缺之苦。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大大增加了这些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量,保障了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 改善生态环境:通过补充地下水,南水北调工程有助于恢复北方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充足的水资源也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水资源的充足供应使得北方地区的人们不再为用水发愁,减少了因水资源争夺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 2. 对水源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尽管南水北调工程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对水源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例如,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可能会出现水位下降、水流减缓等问题,影响航运和渔业发展。为此,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防范和补偿措施:

-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严格的水质监测体系,确保调水过程中的水质安全;加强对取水口和排水口的管理,防止污染物流入长江。

- 实施生态修复:在调水区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种植耐水植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合理调整渔业捕捞强度,保护鱼类资源。

-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节约用水理念,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对水源区的压力。

(三)西电东送工程

# 1. 线路及实施背景

西电东送工程主要包括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线路:

- 北线:主要将山西、内蒙古、黄河上游的火电和水电输送到华北地区(京津唐),满足该地区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

- 中线:从三峡和长江上游水电站向华东地区(沪宁杭)输送电力,缓解华东地区的用电紧张局面。

- 南线:珠江上中游、贵州、云南的水电和火电输送到华南地区(珠三角),支持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背景与我国能源分布和需求格局密切相关。中西部地区水电资源丰富,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潜力;而东部沿海地区电力需求旺盛,但本地发电能力有限。为了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决定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将中西部地区的电力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也解决了东部地区的电力缺口问题。

# 2.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电东送工程对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 对西部的影响:

- 推动电力工业发展:西电东送工程促使中西部地区加大水电、火电等能源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等,西部地区逐步减少了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电力项目的建设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如原材料供应、设备制造、运输服务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 对东部的影响:

- 缓解能源紧缺状况:西电东送工程为东部地区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有效缓解了能源紧缺压力,保障了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正常运行。

-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引入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降低了东部地区对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依赖,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

- 提升能源安全保障:通过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增强了东部地区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减少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促进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作为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理解这些工程背后的意义,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培养科学思维和全球视野,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