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备:详解厄尔尼诺现象

篇1:高考地理必备:详解厄尔尼诺现象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小编准备了高考地理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
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4、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利方面:
(1)使我国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变得更为丰富,积温增多,生长季延长和霜冻期缩短。它将使现有的农业气候带和各种种植熟制界限向北推移,有利于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缓解困扰北部寒冷农作区的低温冷害,有利于农作物最终产量的提高。
(2)能使全球大范围粮食丰产。对于处于季风边缘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可能是变湿变暖,不仅大大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大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高考地理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2:高考地理必备:详解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正常情况下,受信风的影响,赤道太平洋形成了海温和水位东低西高的形势,与此同时,在赤道太平洋东侧的下沉气流和西侧的上升气流影响下,信风会加强。但是,一旦信风减弱,太平洋西侧的海水就会向东回流,太平洋赤道中东段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这就导致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较强时,太平洋东岸的上升气流减弱,所以南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往往出现严重干旱森林火灾。
南美洲的秘鲁等地由于下沉气流减弱,暴雨成灾、美国南部飓风肆虐、巴西北旱南涝。
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而补偿流的形成和东南信风密切相关。同时,秘鲁寒流冷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从而形成冷水性渔场。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渔场的鱼大量死亡,其成因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
1.温暖海水大规模南下,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
2.东南风减弱,使上升补偿流减弱,营养盐类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缺乏食物死亡。
3.水温升高,海水的含氧量等物理、化学成分改变,使鱼类死亡……
篇3:高考地理必备:详解厄尔尼诺现象
把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简要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什么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Nino的音译,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已用来专门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La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怎样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片东风(称为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40厘米,年平均海温西部约为29℃。
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海温在太平洋西侧下降,东侧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1.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2.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
3.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4.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四、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篇4:高考地理必备:详解厄尔尼诺现象
一、什么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已用来专门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 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怎样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片东风(称为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40厘米,年平均海温西部约为29℃。
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海温在太平洋西侧下降,东侧上升,形成厄尔尼诺。
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⒈ 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⒉ 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