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高考历史解答主观题时应该分“四步走”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主观题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逻辑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通过“四步走”的方法来解答历史主观题。这四个步骤分别是:审题、阅读、思考和作答。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第一步:审题
审题是解答主观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准确理解题目要求能够为后续的答题提供明确的方向,避免偏离主题或浪费时间。审题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结构:每个问题通常可以分为三部分——中心词、提示语和限定语。中心词是指问题的核心内容,提示语则是引导考生如何回答问题,而限定语则明确了问题的具体范围或条件。
例如,在高考38题第⑴问中,“材料一中‘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中:
- 中心词是“分别指的是什么”,即问题的核心在于解释这两个数字的具体含义。
- 提示语是“材料一中”,告诉考生答案应该从材料一中寻找。
- 限定语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明确了具体要解释的对象。
2. 关键词的识别:审题时要特别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这些词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比如“概括”、“指出”、“分析”等动词,以及“原因”、“影响”、“关系”等名词。它们决定了答题的角度和深度。
3. 多角度思考:有时一个问题可能涉及多个层面,考生需要全面考虑。例如,第⑵问要求概括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这不仅需要理解材料中的观点,还需要结合孙中山的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4. 分值分配:题目分值往往反映了答案的复杂程度。高分值的题目通常需要更详细的回答,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或层次。因此,审题时也要留意题目的分值,合理安排答题内容。
第二步:阅读
阅读材料是解答主观题的第二步,也是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有效的阅读不仅能帮助考生快速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还能为后续的思考和作答提供有力支持。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全面阅读:除了材料本身,材料的标题、出处、注释等辅助信息也非常重要。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背景和意图,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例如,材料的出处如果是某位历史学家的著作,那么考生可以结合该学者的研究方向来解读材料。
2. 精读材料:有些材料篇幅较长,信息量大,考生需要学会快速提炼关键信息。可以通过段落划分、总结每段的中心思想来简化材料内容。例如,在阅读孙中山的演讲材料时,可以先找出每一自然段的核心观点,再将其串联起来,形成对整个材料的理解。
3. 分层分段:对于复杂的材料,分层分段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将材料按逻辑顺序划分为几个部分,便于逐层分析。例如,在对比类问题中,可以通过分段对比不同时间段或不同人物的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异同点。
4. 标记重点: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用笔或电子设备标记出重要的词句,以便后续查阅。这些标记不仅可以帮助考生迅速定位关键信息,还可以在思考和作答时作为参考。例如,在材料中遇到一些专有名词或重要事件,可以在旁边做简要批注,方便后续引用。
第三步:思考
思考是将题目要求与材料和教材知识整合的过程,是解答主观题的核心环节。这个阶段要求考生理清思路,组织答案。思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结合材料:首先,要确保答案来源于材料。材料中的信息是最直接的依据,考生应仔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数据和论据,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在回答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的原因时,可以直接引用材料中的相关论述,如“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
2. 联系教材:其次,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补充。教材中的知识点通常是经过系统整理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考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补充材料中未提及但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在回答孙中山的“联俄”思想时,可以结合教材中关于苏俄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内容,丰富答案。
3. 自我思考:最后,考生也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虽然主观题要求基于材料和教材作答,但在某些情况下,合理的个人分析也能为答案增色不少。例如,在分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时,可以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提出自己对这一思想的理解。
4. 宏观到微观:思考时要注意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考虑大的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再逐步深入到具体细节。例如,在回答戊戌变法的影响时,可以先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再具体到某一领域的变革措施。
5. 分值指导:根据题目的分值来确定答案的详略程度。一般来说,分值越高,答案越需要详细。考生可以根据分值合理分配答题内容,确保既不遗漏要点,又不过于冗长。
第四步:作答
作答是将思考成果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是最终呈现答案的环节。一个清晰、条理分明的答案不仅能展示考生的思维逻辑,还能提高得分率。作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结构清晰:答案要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说明答题思路,主体部分展开具体分析,结论部分总结主要观点。例如,在回答孙中山的“联俄”思想时,可以先说明背景,再分析具体内容,最后总结其意义。
2. 逻辑严谨:答案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各部分内容之间要有连贯性。例如,在回答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可以按照因果关系依次列出各个因素,确保论证严密。
3. 语言简洁: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这样不仅能让阅卷老师更容易理解,还能节省答题时间。例如,在回答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时,可以用“自求解放,联合平等待我之民族”这样的简洁表述。
4. 分点作答:如果题目涉及多个方面,建议分点作答,每个点用序号或小标题标明。这样可以使答案更加有条理,便于阅卷老师评分。例如,在回答孙中山的“联俄”思想时,可以分点说明其内容、原因和影响。
5. 灵活应对:对于指向不明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内容(过程)、原因(目的)和影响(意义)。例如,在回答孙中山的“联俄”思想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确保答案全面且有深度。
6. 检查修改:完成作答后,务必留出时间检查和修改。检查的重点包括语法错误、错别字、逻辑漏洞等。通过反复推敲,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四步走”策略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解答不仅需要扎实的历史知识,更需要科学的答题方法。审题、阅读、思考和作答四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考生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一方法,从容应对高考历史主观题的挑战。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考生提供有益的指导,助力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