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中政治图表分析说明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政治图表分析说明题的解题技巧

2025-02-22
高中政治图表分析说明题的解题技巧

一、分析说明题的特点

在高中政治考试中,分析说明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题型。这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考验其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和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特点。

1. 中心思想的提炼:分析说明题的核心在于考生能否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这不仅是对文字信息的理解,更是对隐含逻辑和背景知识的掌握。例如,在阅读关于经济政策的材料时,考生不仅要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还要能够总结出政策背后的意图和影响。

2. 分析能力的多层次性:分析能力作为考试目标,可以被分为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原理分析三个层次或三种类型。具体来说:

- 第一级水平(要素分析):要求考生将材料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鉴别交流内容的各个要求,或对它们进行分类。这一层次的能力侧重于细节的捕捉和分类整理。

- 第二级水平(关系分析):要求考生弄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们的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这一层次的能力更强调逻辑推理和关联分析。

- 第三级水平(组织原理分析):要求考生识别把交流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那些组织原理、排列和结构。如根据作品所展示的内容,推论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思想感情特性等。这一层次的能力则需要更高的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3. 试题设问的要求:高考中的分析说明题大体分为两种题型,一种是图表数据式材料分析题,另一种是材料说明题(包括引文式和叙述材料论述题)。无论哪种题型,考生都必须在读懂材料(图表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回答。因此,读题和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只有充分理解问题的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作答。

二、图表数据式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图表数据式材料分析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它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数据,要求考生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归纳。这种题型不仅考察考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还测试其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以下是详细的解题思路:

# (一)“看”——审题与浏览资料

1. 审设问:首先,考生应仔细阅读设问部分。不同类型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例如,设问可能是要求解释某种现象的原因,或者是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考生应将问题当作一道作文题来审,明确是从哪个角度来答题,确保答案的方向正确无误。

2. 浏览资料:

- 审标题(表格名称):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它直接揭示了图表的主题和主要内容。通过标题,考生可以初步了解图表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分析。

- 审图表(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这是解题的核心环节。考生需仔细观察图表中的各项数据,特别是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例如,如果是一个经济增长率的图表,考生应关注增长率的波动情况,找出其中的高峰和低谷,并思考背后的原因。

- 审附注(解释性和补充性的内容):附注部分往往包含重要的提示信息,容易被考生忽视。附注可能解释某些特殊数据的来源,或者提供背景信息,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图表内容。例如,某一年份的特殊事件(如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免除农业税等),可能会对数据产生重要影响,附注会对此进行说明。

- 注意特定年份的意义:某些年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如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等。这些时间点通常标志着重大政策变化或社会变革,考生应特别留意这些时间节点,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 (二)“比”——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1. 纵向比较:即前后数据之间的比较。通过纵向比较,考生可以发现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例如,某个经济指标在过去五年中的逐年变化,可以帮助考生判断该指标的发展态势,进而推测未来的走势。

2. 横向比较:即左右数据之间的比较。横向比较有助于揭示不同地区、行业或群体之间的差异。例如,比较不同省份的GDP增长情况,可以找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和相对滞后的地区,分析其原因。

3. 同类比较:即同类数据之间的比较。例如,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归为一类公有制经济,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归为另一类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同类比较,考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不同类型经济成分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4. 整体比较:即表与表之间的比较。有时,一道题目会给出多个表格,考生需要将这些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例如,一个表格显示的是经济增长数据,另一个表格显示的是就业情况,通过整体比较,可以分析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在进行数据比较时,考生一定要用语言来概括数据,而不能简单地罗列数字。描述数据的变化规律后,必须得出结论。例如,从某个经济指标的增长趋势中,可以得出该地区的经济正在复苏或面临挑战的结论。

# (三)“析”——分析原因,提出措施

数据呈现的是现象,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到了第二、三问一般都要进一步深层次的分析。在进行深入分析时,考生应找到课本知识点与材料的结合点,还可引用社会热点、联系实际问题加以发挥创造。

1. 分析原因:在得出结论后,考生需要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例如,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可能是外部环境变化、内部结构调整不力等。分析原因时,考生应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如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政策等,进行多角度分析。

2. 提出措施:最后,考生还需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建议。这些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例如,针对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可以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等措施。此外,考生还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政策、乡村振兴等,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建议。

三、材料说明题的解题策略

材料说明题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包括引文式材料和叙述材料论述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以下是具体的解题策略:

1. 阅读材料: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其主要内容和背景。对于引文式材料,要特别注意出处和写作背景;对于叙述材料,要抓住关键信息和逻辑线索。

2. 提取要点:在阅读过程中,考生应提取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核心观点。例如,某段材料讨论的是政府政策对民生的影响,考生应找出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具体影响。

3. 分析论证:接下来,考生需要对提取出的信息进行分析论证。可以从理论依据、现实背景、案例支持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例如,分析某项政策的有效性时,可以引用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列举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4. 提出见解:最后,考生应基于自己的分析,提出个人见解或建议。这些见解应具有独立思考的价值,能够体现考生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看法。

无论是图表数据式材料分析题还是材料说明题,考生都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合理的表达,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