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名言类选择题答题分析

在高考政治的复习过程中,名言类选择题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题型。这类题目不仅考察学生对哲学、政治、文化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解答名言类选择题的思路,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一、运用语文知识,弄懂诗词意思
解答名言类选择题的前提是读懂材料。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文中的诗词鉴赏知识,将材料翻译成白话文,从而理解原文的意思。对于古诗词或经典名言,尤其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和文学素养。
例如,在面对“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这样的句子时,学生首先需要理解“道”的含义。这里的“道”并非简单的道路,而是指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接着,通过“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可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即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读懂材料是解答这类题目的第一步。
二、概括诗词的主旨
写诗词总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诗词的主旨。它是诗词内容的灵魂,是题材的统帅。概括诗词的主旨是解答名言类选择题的重要环节。通过把握关键字词,理解特殊词义,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以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为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这首诗的主旨在于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诗人通过对古代遗迹的凭吊,感叹人事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表达了对先人的敬仰和对历史的缅怀。
这种情感不仅是个人的感慨,更是对人类文明延续的一种深刻思考。
三、将诗词主旨和思想政治学科道理进行对照
在理解了诗词的主旨后,下一步是将诗词的主旨与思想政治学科的道理进行对照。名言类选择题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政治、文化道理,而这些道理正是思想政治学科所关注的内容。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更为深刻的理论意义。
例如,“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这句话出自我国18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戴震。他强调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有着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这句名言实际上反映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世界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同样,在孟浩然的诗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继承性和文化影响的体现。诗中提到的“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表明了文化的传承和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同时,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在阅读和思考中产生共鸣和感动。
四、根据设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一步是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细致的分析能力。通过对选项的逐一分析,排除错误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以例1为例:
- A. 自然从来不飞跃: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自然的变化是渐进的,不存在质的飞跃。然而,戴震的观点强调的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即“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 B. 物理不外于吾心: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外部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而戴震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显然与B选项不符。
- C.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是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强调世界的运动变化和永恒性。与戴震的观点一致,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 D. 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运动是由某种超自然的力量驱动的。显然,这与戴震的唯物主义观点不符。
正确答案为C。
再看例2:
- ①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说法正确,因为文化确实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 ② 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这一说法错误,因为文化不仅仅是文人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文化的真正创造者。
- ③ 文化具有继承性:这一说法正确,正如诗中提到的“羊公碑字在”,体现了文化的传承。
- ④ 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说法正确,诗人在读完羊公碑后流泪,说明文化对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影响。
因此,正确答案为C(①③④)。
名言类选择题不仅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通过细致的观察力、高度的文化素养、语言的敏感度以及良好的组织结构意识,学生可以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做到游刃有余。同时,培养创意与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政治中的各类题目。
希望通过对上述四个步骤的详细分析,考生们能够在今后的复习中更加得心应手,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