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备考文言虚词过关检测题2

高考备考文言虚词过关检测题2

2025-03-04
高考备考文言虚词过关检测题2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虚词不仅影响句子的理解,还对文言文的整体语境和情感表达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句来理解和记忆这些虚词,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文言文题目。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文言虚词使用例句及其解析。

6. “以为”与“以……为……”

“以为”在古文中是一个常见的结构,既可以表示“认为”,也可以表示“把……作为”。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下面的选项展示了不同的用法: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方夺取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这句话出自《过秦论》,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一步向南扩展领土的历史事件。秦朝在征服了百越地区之后,将该地划分为两个新的郡县——桂林郡和象郡。这里“以为”表示“把……作为”。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此句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描述了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下令收缴全国的兵器,并将其熔化铸造为十二个巨大的铜像。这里的“以为”同样表示“用……做成”。

C.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这句话体现了个人的自信或自负,意思是说:“我认为只有我能做这件事。” 这里的“以为”则表示“认为”。

D.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步行到华山当道士。)

这句出自明末清初的文献,记录了一位名叫范养民的人,在明朝灭亡前夕,从北京徒步前往华山出家为道士的经历。“为黄冠”即“成为道士”,而“以……为……”在这里表示时间上的衔接。

7. “何如”的不同用法

“何如”是一个常用的疑问词组,常用来询问对方的看法或意见,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或“如何”。根据具体的语境,它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借这个比喻批评当时诸侯之间的争斗,指出大家都是逃跑,只不过距离不同而已,因此不应该互相嘲笑。这里的“何如”是对行为合理性的质疑。

B.今日之事何如?(今天的事情怎样?)

这句话直接询问某件事情的结果或状态,是一种非常直白的问法,适用于各种场合。这里的“何如”就是“怎么样”的意思。

C.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要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

这句话表达了说话者的愿望,并征求对方的意见。这里的“何如”是用来询问建议或看法的。

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

这句话出自《孔雀东南飞》,表达了对女子无辜受到指责的不满。这里的“何如”则是反问语气,强调事情的不合理性。

8. “为”的多种用法

“为”在古文中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虚词,可以表示原因、目的、对象等。其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

A.臣请为王言乐。(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

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表明作者愿意为君王讲解音乐的知识。这里的“为”表示“替”或“给”。

B.为君翻作《琵琶行》。(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某人创作一首新歌。这里的“为”同样表示“替”或“给”。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

这句话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描述了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要求秦国归还赵国十五座城池以示友好。这里的“为”表示“为了”或“用于”。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因为被敲击了一缻。)

这句话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描述了渑池会上,秦王因蔺相如的举动而感到不悦。这里的“为”表示“因为”。

9. “于”的不同用法

“于”在古文中也是一个极为常见的虚词,通常用来表示地点、时间、对象等。其具体含义也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

A.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灌水的南边有一条小溪,向东流人潇水。)

这句话出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描述了永州地区的地理环境。这里的“于”表示“到”或“入”。

B.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描述了南宋末年,文天祥等人在抗元斗争中的困境。这里的“于”表示“在”。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师说》,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子女教育而轻视自身学习的现象。这里的“于”表示“对于”。

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描述了燕国为了自保,希望与赵国的重臣建立友好关系。这里的“于”表示“被”或“受”。

10. “而”的不同用法

“而”在古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连词,可以表示并列、转折、因果等多种关系。其具体含义同样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没钱没产业也还能坚持信念的,只有士才能做到。)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赞扬了士人的高尚品德。这里的“而”表示转折,强调了士人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坚定的信念。

B.吾恂恂而起。(我小心谨慎地起来)

这句话出自《捕蛇者说》,描述了捕蛇者在清晨小心翼翼地起床的情景。这里的“而”表示修饰,连接了形容词和动词,使动作更加生动形象。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过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是不仁。)

这句话出自《烛之武退秦师》,批评了某些人背信弃义的行为。这里的“而”表示转折,强调了行为的不道德。

D.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忽然,这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昂然自若,喊着巡抚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

这句话出自《五人墓碑记》,描绘了明代苏州五义士英勇就义的场景。这里的“而”表示并列,展现了五人在面临死亡时的从容和勇敢。

通过以上对文言虚词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虚词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有着丰富的变化和深刻的内涵。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还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多加练习和积累,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