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级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建设核心要点

高级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建设核心要点

2024-12-30
高级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建设核心要点

篇1:高级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建设核心要点

高中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小编准备了高一年级政治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怎样认识总体小康?

(1)表现: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P86--87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比翻两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P87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个统筹P88)

(2)原因: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③片面追求GDP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

注意:GDP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地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什么: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存在问题: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关系不合理;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耗高等。

措施: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防需求的方针。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措施: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措施:继续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级政治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2:高级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建设核心要点

1.怎样认识总体小康?(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表现和特点)

(1)微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宏观: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3)特点: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那些新要求?(经济)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原因:①(现状)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②(地位或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政治上册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3:高级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建设核心要点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全面小康的目标(到)

⑴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⑵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⑷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⑸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

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③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⑵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②就业更加充分。

③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④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系统基本形成。

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l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

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⑵科学发展观是指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⑴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⑵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⑶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⑷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①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l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l现阶段,我国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③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l城镇化,指我国的农村人口、富裕劳动力和乡镇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l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③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级必修一政治第四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