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发展与曲折

篇1:经济建设发展与曲折
小编寄语: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二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题,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
高二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题
【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代至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
考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完成:_____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作用: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重工业无从发展。
(2)任务:优先发展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_、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
3.三大改造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________进行改造。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考点2 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①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________: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八字方针:①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②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意义:从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______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①内容:________,力争上游,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②评价:全国掀起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________、大办农业。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_______。
(3)影响:为背景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_______,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考点3 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中国爆发了________,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_____。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工人、干部停产______。
3.调整
(1)______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______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基础练习】
1.关于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是其基本内容之一 ②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其基本的任务之一 ③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④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
2.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
陕西省关中产棉区
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庆祝公私合营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3.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4.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一五计划完成 ②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③中共八大召开 ④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提出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③①④②
【互动探究】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2.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这么做?一五计划的完成有着怎样的影响?
3.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刚刚使农民获得渴望已久的土地,现在又对农民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你认为农民会支持吗?最终改造的成果怎样?有着怎样的影响?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2.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3.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结果如何?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是怎样纠正的?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得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损失惨重。那么文化大革命究竟是怎样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的呢?在和国民经济为何有所回升?
【效果检测】
1.右图是一幅于所绘画的农民壁画。画中的文字 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壁画体现了( )
A.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
D.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2.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工业基础落后 ②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主 ③我国将大量进口汽车、飞机、坦克和拖拉机 ④我国的轻工业和农业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4.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43.3%31.2%25.5%
21.8%26.1%52.1%
增长率-22.8%47%223%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D 2.C 3.D 4.D
【效果检测】
1.C 2.A 3.D 4.D 5.C 6.C
篇2:经济建设发展与曲折
摘要:多做题、多练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题,供大家参考。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 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
A.中外合资企业 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C.国营企业 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 B
附件下载.doc
总结: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小编的整理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学习进步。
篇3:经济建设发展与曲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
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答案:D
2.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下,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善,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反映工业体系,A项错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B项错误;以后才出现严重冒进倾向,D项错误。
答案:C
3.,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作为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呈递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此时的同仁堂()
A.归乐家所有,向国家缴纳税收
B.归国家所有,乐家得到部分利润
C.归全体员工所有,平分企业利润
D.归国家和乐家共有,均分企业利润
解析:1953-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到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所以这时同仁堂是归国家所有,乐家可以享受部分利润。
答案:B
4.(天津高一检测)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 B.
C. D.
解析:从图片信息可知,我国公有制占绝对主体地位,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三大改造完成的。故选C项。
答案:C
5.(驻马店高一检测)国内某报刊文: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场,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恋恋不舍。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C.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D.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典型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关键信息为时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关于农业经营方式处在探索论证阶段。
答案:B6.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土地改革
解析:题干中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赶超英国的决心,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该民谣的创作背景是大跃进运动。
答案:C
7.(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运动是()
A.土地革命 B.包产到户
C.人民公社化 D.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表明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集体化规模越来越大,这正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答案:C
8.(宿迁高一模拟)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解析:根据题中二五计划最后并无定稿,可知此时约在或前后。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由于大跃进的兴起,导致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故A项正确。
答案:A
9.,周恩来对美国的斯诺说:过去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也做了一些错事周恩来所说的错事是指()
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私有制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于求成
D.将生产资料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解析:材料中周恩来总理说的过去,应该是从开始到。这一时间段内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A、B、D三项都是正确的探索。
答案:C
10.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①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化大革命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化大革命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后,严重破坏了经济,②③未能正确说明经济回升的原因,①④符合史实,故选D项。
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解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和连年战争的破坏,工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4月至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千克)
原粮 植物油 猪肉 203 2.4 5.1 163.5 1.85 1.55 材料三 毛泽东在《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过急,过急了办不成,越急越办不成,要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要搞它半个世纪。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2)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中毛泽东的认识前后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答案:(1)原因:工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巨大困难。
(2)情况:农副产品产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业生产。努力: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前者认识的原因是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后者认识的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给党和政府带来深刻的经验教训。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五期间,苏联总共援助了新中国150项(原计划为156项)建设项目据原苏联资料统计,到底,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人数超过了3000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五计划与苏联的援助》
材料二 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社会总产值:三五时期为9.3%,四五时期为7.3%,到下降为1.4%(比增长1.4%),工农业总产值:三五时期为9.6%,四五时期为7.8%,为1.7%(比只增长1.7%)。
《中国经济年鉴(1966-)》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并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4)材料一和材料三给我们哪些重要启迪?
答案:(1)援助了新中国150项工业建设项目,传授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推动了新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新中国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作出了贡献,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技术人才和骨干力量。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
(3)状况: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社会总产值等方面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国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原因:①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遭到破坏;许多群众离开岗位闹革命,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努力纠正左倾错误,大力发展经济,广大群众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抵制。
(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要争取适当的外援,要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既要反对左倾错误,也要反对右倾错误。
篇4:经济建设发展与曲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下面是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重要考点集训,请考生及时练习提升。
一、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说:“革命胜利后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使国家实现工业化国营经济不断壮大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材料主要表明
A.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社会主义革命正在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出现过快现象
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时间
年7月陈云指出:“有的同志说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大范围不合理但小范围合理
A.认为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
充分肯定“三大改造”成就
否定了当时的计划经济政策
主张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
分析下表中1953到我国所有制企业比例(%)变化究其原因是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41.5 3.2 4 30.7 20.6 年 54.5 17.1 27.2 0.04 1.2 A.“一五”期间大力发展重工业
三大改造”的实施
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这次会议是指
中共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5.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 000多斤或3 000多斤而是2 000斤的20多倍!”该文章
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有利于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
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
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我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 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
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党和国家加快改造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党和政府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急需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年初中共陕西省委要求全省千方百计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
A.率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B.将农业调整为经济工作重心
坚持农业大跃进的方针 D.放弃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计量史学强调运用历史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图所示的数据变化
年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
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的制约
与工业生产效益的起伏吻合
与全国人口总量的涨落一致
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农村十六条”其中规定“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农村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人民公社社员可以……耕种由集体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材料表明
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废除
B部分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
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
年2月邓小平开始整顿铁路要求全国铁路必须由铁道部统一管理铁路运输必须由铁道部集中指挥铁路职工必须由铁道部统一调配。对制造事故、杀人抢劫、煽动停工停产、煽动哄抢物资的人员依法打击。到4月份全国20个铁路局除南昌外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整顿铁路的目的是
彻底否定“文革”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快铁路建设步伐
恢复遭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雇户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83 197 Ziyuanku.com116 18 0 27 2 年 3 74 355 0 4 0 7 ——1949—的中国社会》
材料二: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请回答:
运用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一中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2—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下表反映的是1953—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
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
资金(%) 资*源%库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
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年和1963—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C 6.C 7.B 8.D 9.B 10.D
11.(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矛盾: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剧增之间的矛盾。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原因: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启示: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答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必须适时调整经济体制也可)
12.(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①1958—:
变化: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
原因:“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②1963—:
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
(3)原因: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答出三点即可)